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夏

大夏

①在我国西北部地。《淮南子·墜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②指今山西太原市一带。《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实沈居之,西近河。”

③即西夏。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④中亚古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主要指今中亚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省。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德宣告独立,建都蓝市城(今阿富汗巴里黑),最盛时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40年—前130年之间,大月氏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先是以大夏为臣属,后灭大夏,占领了大夏的全部国土。西方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居住的地区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


古地区名。(1)先秦时代对极北地区的泛称。《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2)今山西省太原市周围地区。《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称。《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实沈居之,西近河。”


猜你喜欢

  • 聂家口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五十里。《宋史·河渠一》: 大中祥符四年 (1011),“九月,棣州河决聂家口”。即此。

  • 营道县

    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三十余里莽、巢两水口。东晋改属营阳郡。隋移治宁远县东南四十里泠道故城,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 (621) 移治今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为营州治。五年 (622) 为

  • 朝天岭

    ①在今福建南靖县西北,与漳平市接界。《方舆纪要》 卷99南靖县: “朝天岭在县西北百余里,山最高耸,四时云雾接天,当漳平、龙岩两县界。”②在今福建长泰县东南朝天岭下。明正统五年(1440) 置巡司于此

  • 斜潭堡

    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2始兴县 “黄田隘” 条: “又有界滩、斜潭、江口、水口诸哨堡,则江防所系也。”

  • 泥溪河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2嘉定府: 泥溪河在 “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 曾家东都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东南。《明史·地理志》 琼州府琼山县: “南有兔颖巡检司,治曾家东都。”

  • 曳咥河

    一作多逻斯川或里移德建河。今新疆北部,流入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境之额尔齐斯河。一说指今玛纳斯河。《旧唐书·突厥下·阿史那贺鲁传》:显庆二年(657),讨阿史那贺鲁,“(苏)定方行至曳咥河西,贺鲁率胡禄居

  • 宣府护卫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改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置,属谷王府。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建文四年 (1402) 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宣府左卫、右卫改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建文四年(1402年

  • 华阴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华县、华阴、潼关三县市及渭南市北部地。乾元元年(758)复改华州。(华huà)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治郑县(今陕西华县

  • 琉璃镇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龙蟠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