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四面山“山方而锐,四面如一”。
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邻近贵州省。同名主峰海拔 1709 米。以山、水、林、瀑取胜,景色壮丽。丹霞地貌发育,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瀑布成群,落差100米左右的即有8处。并多湖泊溪流。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岩画等人文景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四面山“山方而锐,四面如一”。
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邻近贵州省。同名主峰海拔 1709 米。以山、水、林、瀑取胜,景色壮丽。丹霞地貌发育,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瀑布成群,落差100米左右的即有8处。并多湖泊溪流。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岩画等人文景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北魏延和元年(432)改代尹置,治所在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太和十七年(493)改为代郡。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代尹置,治万年县(即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太和十七年(493年)改代郡。
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汉书·高祖纪》:高祖破鲸布,“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 自歌“大风歌”。即此。《元和志》卷9徐州沛县:“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
南越赵佗辟新城后筑。在番禺城北部,今广东广州市新大新公司和儿童公园一带。《羊城古钞》卷7载: “越灭吴,遂有南海,其后为楚所灭。越王子孙自皋乡入始兴,有鼻天子城。令公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既不果往,而越佗
在今浙江台州市 (椒江区) 椒江南岸。《方舆纪要》 卷92临海县: 城门岭 “当 (海门) 卫城北,亦峙椒江南岸,稍东北即前千户所城也,由此达仙居、走温州,为所境之险”。
又作三铺集。即今江苏铜山县南三堡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铜山县: “三堡集在城南三十里。”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北部。三堡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00,多为壮族,还有苗、瑶、布依等族。因附近有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北六十里四坝乡三岔古城。西晋废。北魏复置,属武兴郡。隋又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北。为武威郡北部都尉治。太初三年(前102年)伐大宛
亦名山陂。即今湖北武昌县南六十里山坡乡。清设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武昌府》:山坡巡检司“在江夏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系马驿,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改设巡司”。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南。清乾隆
即蔺。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史记·六国年表》:卫声公元年(前372),“败赵北蔺”,即此。即“蔺”。
春秋时齐邑。即今山东齐河县治。《方舆纪要》 卷31齐河县: 晏城,“ 《志》 云: 齐晏婴采邑也”。金置为镇。1973年齐河县迁治于此。集镇名。在浙江省桐乡市区东南部。属南日镇。人口810。相传,春秋
北宋废光化县置,属随县。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