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岬山
在今河北万全县北。《魏书·太宗纪》:北魏神瑞二年(415),拓跋嗣“田于四岬山”,即此。
在今河北万全县北。《魏书·太宗纪》:北魏神瑞二年(415),拓跋嗣“田于四岬山”,即此。
在今江苏高邮市北运河之东。《方舆纪要》卷23高邮州: “清水潭在州北二十里。其地低洼,当下流之冲。”
在今江苏南通市南江中。《方舆纪要》 卷23通州: 褚家沙在 “州南三十里江中。其西北为江阴之青草沙,其西为蒲沙,而褚家沙当其外口,倭贼北犯,易于登涉,亦汛守要处也”。
清雍正八年 (1730) 置,属万州。即今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置巡司于此。乾隆三年(1738) 改属陵水县。1935年于此置保亭县。
①南齐置,为南淮安左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魏废。北齐复置,为淮安郡治。隋大业初改为淮源县。②唐永贞元年 (805) 改纯化县置,属桂州。治所在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五代梁开平元年 (
又作博和里屯。明末清初索伦部屯寨,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清太宗实录》 卷51: 崇德五年 (1640) 三月,萨穆什喀等讨博穆博果尔乱,“博和里屯之额尔喷……,已归额
在今广西平南县西北。清道光末、咸丰初,洪秀全起义曾练兵于此。
①即汾。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战国策·楚策一》: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地,……北有汾泾之塞”。②即汾水旁的陉城。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史记·范睢传》: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
即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寰宇记》 卷157广州新会县: 崖山 “在县南八十里,临大海,出龙眼子、木威、橄榄之树”。古称厓山,又称厓门山。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珠江出海处最西口门崖门东面,与汤
即今山西神池县西义井镇。《清一统志·宁武府》:义井堡“在神池县西四十里”。
亦作沙汕头。即今广东汕头市。为广东出海要道。民国初为广东潮循道尹驻此。属海澄县。1921年设汕头市政厅。1930年设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