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太康县

    隋开皇七年(587)改阳夏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太康县。大业初属淮阳郡。唐属陈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属陈州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东部。属周口

  • 前山市

    即今广东徐闻县东北前山镇。清宣统 《徐闻县志》 卷1: 前山市在 “县东九十里”。

  • 家计寨

    即杨家砦。在今甘肃武都县北一百里。《方舆胜览》 卷70阶州: 杨家崖,“ 《郡县志》 即阶州家计寨,控白江月掌山路。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继为大将,保蜀口,时四州未有城,命逐州各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控

  • 破陵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资治通鉴》: 隋大业九年 (613),杨玄感至东都,屈突通奉诏驰救,由河阳“济河,军于破陵”。胡三省注: “破陵当在河阳南岸、洛城东北。”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资治通鉴》:隋大业九

  • 台骀泽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南。《左传·昭公元年》:“台骀,汾神也。”《方舆纪要》卷40太原县:台骀泽“在县南十里,即晋泽也。旧为晋水汇流处,蒲鱼所钟”。今泽已湮涸。

  • 二堡

    又名阿斯塔纳。即今新疆哈密市西二堡乡。清乾隆《西域图志》卷9哈密:阿斯塔纳“亦名二堡”。《新疆图志》卷80哈密厅:二堡,“回语呼阿斯塔纳。注:言先贤墓地也。缠民三十余户”。

  • 四川营

    在今北京市虎坊桥西四川营胡同。清戴璐《藤阴杂记》卷10:“四川营四川会馆,相传秦良玉勤王至京,驻师于此。”

  • 淮阳国

    西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立子友为淮阳王,为同姓九国之一。都陈县 (今河南淮阳县)。惠帝元年 (前194) 改为郡。此后或国、或郡。成帝元延末,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柘城、太康、扶沟、鹿邑等县地。东

  • 勐 (猛) 岭

    又作普藤。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二十四里普文镇。版纳勐岭、勐旺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

  • 庐陵道

    1914年由原赣西道置,属江西省。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1916年移治吉安县(今江西吉安市)。辖境约当今江西樟树、新干、永丰、吉水、吉安、泰和以西,万载、宜丰、高安以南,井岗山、遂川、万安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