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镇

吴城镇

①清置,属永宁州。即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

②金置,属临淮县。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

③即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地当赣江入鄱阳湖之口。《清一统志·南昌府二》:吴城镇“本朝雍正七年移南康府同知驻此。乾隆三十年改属南昌府,兼移昌邑巡司驻此。四十四年裁巡司,置主簿仍驻此”。

④清置,属桐柏县。即今河南桐柏县东北二十二里吴城镇。

⑤即今河南舞阳县东三十二里吴城镇。唐元和中吴元济筑城以拒官军,平定元济后,元和十三年(818)移舞阳县治此。金泰和八年(1208)舞阳县徙今治。此地为吴城镇。


(1)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南端。面积428.3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1450。传战国魏将吴起在此筑城,故名。1949年为离石县六区,1954年改吴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王营庄乡并入。地处吕梁山区中段。产莜麦、玉米、谷子等。有粮油加工厂。307国道经此。古迹有吴城遗址。(2)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部。面积54.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吴集,人口 1500。1957年设吴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并改名为南吴集乡,2000年置吴城镇。产稻、小麦、花生、油菜籽、蚕茧、烟叶等。有公路通市区。(3)在江西省永修县东北部、赣江与修水交汇入鄱阳湖处,北、东濒鄱阳湖。面积36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3850。原名吴山,南朝宋时海昏县治沉没,此遂成集镇,因名吴城。元末,陈友谅曾屯水军于此。明、清时与河口、景德、樟树并称“江西四大名镇”。1949年属新建县第五区,1954年划属永修县第八区,1958年设吴城公社,1981年改设吴城镇。主产稻等。特产银鱼、大板瓜子、滨湖水牛。有电力、造船、建材、矽砂、农机、印刷、油脂、纺织等厂。为省木、竹和其他物资集散地。国家级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设此,有观察站。水运上溯南昌、赣州,下出鄱阳湖。有公路西南接虬上公路。古迹有望湖亭。(4)在河南省桐柏县中部。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2560。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改镇。产板栗、大枣、稻、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有面粉、砖瓦、大理石加工等厂。明月公路经此。镇东北有汉墓群。(5)在河南省舞阳县东南部。面积66.5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5010。唐元和年间吴元济叛唐在此筑城以拒唐兵,得名吴城。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金初为舞阳县治,后称吴城镇。清曾名吴城店、吴城集、吴城寨。简称吴城。属许州。《大清一统志》:吴城“唐元和中,吴元济筑此以拒官军。元济平,移舞阳县治此,后徙今治,遂为吴城镇”。元后废。1949年为吴城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苹果等。有食品、面粉、机械、水泥预制件、榨油、木材加工等厂。漯河至南阳铁路、漯叶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鼎足山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南十五里,即菟头山。《晋书·慕容德载记》: 慕容德 “北登社首山,东望鼎足”。即此山。《方舆纪要》 卷35青州府临淄县“牛山” 条下: “其相接者曰菟头山,一名驼头山,又名鼎足山。

  • 鸭渌水

    即今中朝界河鸭绿江。《新唐书· 地理志》 引贾耽 《道里记》: 自营州渡辽水,“南至鸭渌水北泊汋城”。《新唐书· 高丽传》: “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历国内城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

  • 万寿场

    在今四川永川市北万寿乡。清光绪《永川县志》卷3:万寿场在“县北三十五里。地与铜邑连界,街北有铺数间系铜冶,贸民百余家”。

  • 三堆

    当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或兰州市西北红古区境。《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隆安四年(400),“吕纂来伐,使傉檀距之。纂士卒精锐,进度三堆,三军忧惧”。即此。

  • 通会关

    ①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置,属河州。在今甘肃和政县南。金升为通会关寨。元废。②北宋元符元年 (1098) 筑,属会州。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宋史· 地理志》 会州: 会宁关,“旧名颠耳关,元符元

  • 龙头山

    ①在今江西万安县东。《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万安县:龙头山在“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回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②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

  • 沙头角

    即今广东深圳市东沙头角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安县东有沙头角。区片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北区东部。原为渔村,靠近沙头角海岸有一个全港最大的渔业码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英会勘界址时,

  • 阳凉北关

    北宋置,属介休县。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即今山西省灵石县东北冷泉。北宋属灵石县。

  • 摇把峒长官司

    明宣德三年 (1428) 置,属东乡五路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南。清初废。明宣德三年(1428年)置,治今湖北省咸丰县南。清初废。

  • 龙窟铺

    一名龙津市。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信江北岸龙津。元于此置龙津驿,清裁。信江在余干县境亦称龙窟河,铺因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