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

吴城

①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周初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秦使摎伐魏,取吴城”,即此。

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③即春秋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指此。

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吴喜“自国山进屯吴城”。胡三省注曰:“吴城当在义兴西南,《九域志》所谓泰伯城是也。”

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宋南渡后,曾置县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绍兴三年(1133)吴城县废为镇,“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

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寰宇记》卷16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为屯戍处。故址有二,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4临江军:废吴城,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三十里建安乡”,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

⑧一名吴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县:“有吴城。”

⑨三国吴置,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舆地纪胜》卷74归州:太清镇“《元和郡县志》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云,此城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号曰吴城”。


(1)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使摎伐魏,取吴城”;《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皆即此。(2)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自国山进屯吴城,即此。一说即泰伯城,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


猜你喜欢

  • 皋桥

    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内。《吴地记》: 皋桥,“汉议郎皋伯通,字奉卿所居,因名”。梁鸿隐居此。

  • 刘普马驿

    在今山东禹城市南。《方舆纪要》卷31禹城县:“刘普马驿,旧置于县西十五里。成化十一年,迁于县治南。”

  • 武庙集

    即今河南固始县南六十九里武庙乡。旧属商城县。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1857) 十二月,捻军自六安 “径赴商城之开顺街、武庙集”。

  • 台南市

    1920年日本占领期间设台南市,属台南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台南市,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南市。在台湾省本岛西南部、嘉南平原南部,西临台湾海峡。面积175.6平方千米。人口75.2万。辖东、南

  • 阿幢桥

    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14沾益州:阿幢桥“在州南百八十里,跨交水上。有巡司”。

  • 古田溪

    在今福建古田县东。《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三山志》:古田溪“源出建宁界,东南流曰横溪,至上生院,南合薦溪潭,数里合桃溪,东流至县东北隅龙津桥,合东北溪。又南经戴星洲、鸣玉滩、磨剑石,下百丈漈,曰水

  • 静封县

    金承安二年 (1197) 以胡设务置,属全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北郊。三年 (1198) 属高州。泰和四年 (1204) 属大定府。元废。

  • 瓶窑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六十二里瓶窑镇。清嘉庆 《余杭县志》 卷3: 瓶窑镇居民 “自农桑外,多以埏埴为业,故市廛与陶穴相望栉比”,以建窑烧瓶而得名。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部,北邻德清县。面积129平方千米。

  • 东黄山

    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09罗城县:东黄山“在县东。中有渊秀岩”。

  • 峦冈山

    在今云南富源县东八里。《方舆纪要》 卷114平夷卫: 峦冈山 “在卫东八里。山高耸,雄视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