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本化县

    隋大业十二年(616)分江阳县置,属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东二里。寻废。古县名。隋大业十年(614年)析江阳县置,治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北。属江都郡。寻废。

  • 杏花山遗址

    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偏南四十八里杏花山下。1978年9月在此发现一枚人类牙齿化石(为右下第二前臼齿)和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发掘,又获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距今

  • 勃澥

    又作渤澥。即今渤海及东海部分海域。南朝梁萧统 《文选》 卷7司马相如 《子虚赋》: “浮渤澥,游孟诸。”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作勃澥。裴骃 《集解》: “ 《汉书音义》 曰: 海别枝名也。” 司

  • 茂隆厂

    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七十二里老厂。清乾隆间吴尚贤曾在此设厂,开采银矿。

  • 新洲墟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新洲镇。清光绪 《广东图说》 卷5: 阳江县有新洲墟。

  • 塔尔巴哈河

    即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斋桑泊东北哈雅尔巴斯河。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5: “额尔齐斯河西北流八十余里,塔尔巴哈台河西南流折而东南,又南经玛呢图噶图勒卡伦东入额尔齐斯河。每岁冬,科布多置玛呢图噶图勒卡

  • 正黄旗牛群厂

    清置,属内务府庆丰司。驻地在康湖地方(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南与丰镇市交界处)。后改驻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后废。

  • 塔尔浑河

    即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南特尔洪河,为艾不盖河东源。清张穆 《蒙古游牧记》 卷5喀尔喀右翼部: “塔尔浑河,旧作他鲁浑。源出旗西南三十里之辱孤山东北平地,北流会爱布哈河,又东北出边,潴为阿勒坦托

  • 安新县

    1913年改新安县置,属直隶保定道。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镇。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迁今治新安镇。在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面积738平方千米。人口40.4万。辖9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安

  • 桃源县

    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升桃林场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闽永隆四年 (后晋天福七年,942) 改名永春县。②北宋乾德元年 (963) 分武陵县置,属朗州。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