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髻山

双髻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

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崚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

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

④一名双峰。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33南剑州《景物上》:双峰“一名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峭壁万仞,如倚双剑于天外”。

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大田县:双髻山“在县城北。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

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下》:双髻峰“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双髻山“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坛,高二丈余,上平如削,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形如双髻,故名”。

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71沅州:双髻峰“在卢阳”。《方舆纪要》卷81沅州:双髻山“二峰并耸,状如双髻”。

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舆地纪胜》卷115宾州:双髻山“在迁江县”。《方舆纪要》卷109迁江县: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峙”。

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与武宣县交界处。为紫荆山一支。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清史稿·洪秀全传》:太平军据紫荆山,“山前以新墟为门户,后以双髻山、猪仔峡为要隘。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上下夺双髻山”。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清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太平军以新墟、猪仔峡、双髻山为隘。七月,清军攻占猪仔峡后,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即此。


猜你喜欢

  • 越嶲厅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越嶲卫置,属宁远府。治所即今四川越西县。1914年降为越嶲县。

  • 兴安北省

    1932年伪满置兴安北分省,1934年改为兴安北省。省会在海拉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辖海拉尔、满洲里二市及索伦、新巴尔虎左翼、新巴尔虎右翼、陈巴尔虎、额尔克纳左、额尔克纳右等六旗。1943年并入兴安

  • 大年县

    五代梁改万年县置,与长安县同城而治。治所即今陕西西安市。后唐复名万年县。古县名。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万年县置,与大安县同城而治,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属京兆府;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改万年县

  • 大仪寨

    在今四川仪陇县西北三十里大仪山上。《清史稿·周达武传》:同治间,“又破郭刀刀于仪陇大仪寨”。即此。

  • 东湘桥

    即今湖南永州市西南六十里东湘桥乡。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州府零陵县西南有东湘桥。

  • 鄂岭坂

    又作崿岭、鄂坂、崿岅。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为洛阳东南门户。《元和志》 卷5缑氏县: “鄂岭坂,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 曰: ‘范阳王保于鄂坂。’ 后于其上置关。”

  • 了溪

    即今曹娥江支流黄泽江。在今浙江嵊县东。《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嵊县:了溪“在县北余粮山下。《志》云:县东十里有浦口溪,其上源出奉化、宁海间,经县东三十里者为黄泽溪……俱出浦口,北绕余粮山而入剡,曰了溪

  • 河田水

    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8南安府南康县: 河田水在 “县西百四十里,地名黄雀垇。源出至坪里船场,分二派: 一自茆平桑坝注长龙; 一自新溪径长龙合为至坪江。又东为瑞阳江,合于章水”。

  • 大笔架山

    俗称天桥山。在今辽宁锦州市天桥镇东南海域中。清康熙《锦州府志》卷1:大笔架山在“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状如笔架。潮退见天桥,广八丈,长四里。上有朝阳寺。多飓风,屋瓦辄飘去。今存空堵。康熙十三年,察哈喇

  • 长泽县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析山鹿县东部置,为长州大安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隋属朔方郡。唐贞观七年(633)为长州治。后属宥州。宋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