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豫州

南豫州

①南朝宋永初三年 (422) 分豫州淮东置,治所在历阳 (即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江苏六合和安徽定远、来安、和县等县以西,河南光山县、新县、湖北武湖水以东的江北、淮南地。永嘉七年(430) 省。大明元年 (457) 复置,治所在姑孰 (即今安徽当涂县)。五年 (461) 省。七年 (463) 复置,齐建元二年 (480) 省。永明二年 (484) 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治所在于湖 (即今安徽芜湖县西北王旭乡)。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三年 (620) 以当涂县置,八年(625) 废入宣州。

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寿春县 (今安徽寿县)。《隋书·地理志》: “淮南郡,旧曰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曰南豫州,东魏曰扬州,陈又曰豫州,后周曰扬州。开皇九年曰寿州。”

③东魏置,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北周改为㵐川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分豫州淮河以南地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浦口等区和安徽省和县、来安、定远等县以西,河南省光山、新县等县和湖北省武湖水以东的地区。其后屡经废复,治所、辖境一再迁改。至梁侯景乱后,定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辖境仅有今皖南长江流域。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当涂县(今属安徽)。八年废。


猜你喜欢

  • 盘州

    唐贞观八年 (634) 改西平州置,属戎州都督府。治所在附唐县 (今贵州兴义市)。以盘江为名。后废。唐贞观八年(634年)以西平州改名,治附唐县(今贵州兴义市)。后地入南诏废。

  • 兵书峡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东二十里。明曹学佺《名胜志》:“峡为诸葛武侯藏兵书于此,至今望之,常若书卷然。又名铁棺峡。”

  • 绵 (緜) 水县

    ①东晋孝武帝时置,属东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其后曾迁今江安县西。《宋书·州郡志》: “綿水令,何志晋孝武立。” 《旧唐书·地理志》 绵水县: “当绵水入江之口”,因以为名。南朝梁属泸州。隋大业三

  • 西阳国

    西晋元康初分弋阳郡置,属豫州。治所在西阳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南)。永嘉后与县同移治今湖北黄州市东。东晋改为西阳郡。西晋元康初分弋阳郡置,治西阳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南)。属豫州。永嘉后同县移治今湖北省黄冈市

  • 白马沟

    在今河南博爱县南。《水经·沁水注》:白马沟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东北。源出白马湖。为丹河支流

  • 舍 (捨) 资千户所

    元初置,属临安路。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八十里老寨。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复名舍资千户所,寻改安南长官司。

  • 雷山设治局

    1944年由丹寨、台江两县析置,驻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以境内雷公山为名。1949年升为雷山县,并移治丹江镇。1944年(1943年批准,1944年正式成立)由丹寨、台江两县柳江、清江河两流域

  • 俄多勒图站

    又作鄂多尔图台、鄂多。清雍正十三年 (1735) 置,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三站镇。乾隆《盛京通志》 卷33: 察布齐勒站 “一百里至鄂多尔图站”。

  • 云吟山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三里。《方舆纪要》卷72夹江县“平羌山”条内:“县西三里有云吟山,亦耸秀。”《清一统志·嘉定府一》:云吟山,“宋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刻石,今存”。

  • 屋侯泉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 (423),拓跋嗣自南而北巡,秋七月,幸三会屋侯泉”。即此。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北魏泰常八年(423年),魏主拓跋嗣“如三会屋侯泉”,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