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华严寺

华严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 自成格局。今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雷音寺与纯阳殿之间。《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大峨景“前代于峨眉山,创寺六:一曰光相,二曰华藏,三曰普贤,四曰延福,五曰乾明,六曰华严。光相居山之绝顶,而为游山之底,华严居山之前峰,而为游山者之响导”。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华严寺“在玉女峰下,一名归云,又名会福寺……《峨眉山志》:华严寺,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有宋绍兴碑,左刻至县十五里,右刻至山顶七十里”。

③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少陵原半坡,北距西安市约三十里。唐贞元十九年(803)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仅有砖塔两座。


(1)在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隅。为辽、金时期中国佛教华严宗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兼有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殿采用减柱法建造,殿内明代佛像和四周清代壁画,为国内罕见。下寺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有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辽代塑像三十一躯保存完好。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即“华藏寺”。

下 华 严 寺


猜你喜欢

  • 会仙山

    ①又名长白山。即今山东邹平县西南会仙山。《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长白山“在长山县西南三十里。山跨邹平县西南一十里。又名会仙山。山有峰孤秀盘郁,独压众山”。②在今广西宜州市北。《明一统志》卷84庆远府

  • 双店镇

    亦作双甸。今江苏如东县西双甸镇。清嘉庆《如皋县志》卷2:双店镇在“东六十里”。在江苏省东海县西北部。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6.9万。镇人民政府驻双店,人口3000。曾有两店铺,故名双店。1957年建

  • 绍兴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绍兴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简称越。在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南岸。面积 7901 平方千米(市辖区101平方千米)。人口433.5万(市辖区61.1万)。辖越城区和绍兴、

  • 牙门山

    峨眉山别称。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西晋张华《博物志》:“南安县西百里,有牙门山。”

  • 延海县

    南齐置,属齐宁郡。治所当在今广西邕宁、横县二县南境。后废。

  • 聊城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北二十二里阎觉寺镇附近聊古庙。《左传》: 昭公二十年 (前522),晏子曰: “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多矣。” 又 《战国策·齐策》: “燕将攻下聊城”,即此。秦置

  • 夹苎干渎

    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北。《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夹苎干渎“在县西北。昔时汇长荡湖之水,东入滆湖,由滆湖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高梅渎及白鹤溪而北,入常州运河。又由运河分流入一十四渎,注于大江。今

  • 东德尔山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南。《清一统志·乌喇特》:东德尔山“在旗(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哈德门村)西北一百二十里”。

  • 强梁原

    亦名朝坂。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汉书·地理志》 左冯翊德县: “ 《禹贡》 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 《寰宇记》 卷28引 《水经注》云: “洛水东南历强梁原,俗谓之朝坂。”

  • 余庆长官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余庆州置,属播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余庆县西北余庆司(敖溪镇)。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为余庆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余庆州置,治今贵州省余庆县西北敖溪镇。属播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