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十五道

十五道

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河东、河北、陇右、淮南、剑南、岭南共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处置使,并有固定治所。乾元元年(758)废除。此后“十道”、“十五道”即变为地理区划名,一直沿用到五代。


唐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六道共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处置使,并有固定治所。职掌与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略同。乾元元年(758年)废。此后虽有“十道”、“十五道”之名,皆仅为地理区划名称,一直沿用到五代。


猜你喜欢

  • 龙峒

    又称白龙洞。在今广西桂林市南。《资治通鉴》: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楚王(马)希广、希萼兄弟争国,南汉谋取静江地,“希广遣指挥使彭彦晖将兵屯龙峒以备之”。胡三省注:“桂州溪南有白龙洞,在平地半山上。

  • 中岳

    五岳之一。指今河南登封市北嵩山。《尔雅·释地》:“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 均谓“中岳嵩高也”。金鹗《求古录·礼说》 指出:中岳之名,历代随帝都而移。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 姜家楼

    即今山东东阿县西南姜楼乡。清道光 《东阿县志》 卷2 《镇集》: “姜家楼在城 (今平阴县西南东阿镇) 西北三十里。”

  • 威远堡门

    清建,为柳条边门之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威远堡镇。《清一统志 ·奉天府二》: 威远堡边门 “在开原县东北三十里。堡周三里,南门二门。为吉林乌拉等处往来孔道,南至英峨边界七十里”。

  • 治山

    即今黑龙江海林县西北治山村。中东铁路在此有开道支线。

  • 都濡水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之长溪河。《元和志》 卷30都濡县: “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

  • 将军洞

    在今广西博白县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 将军洞 “一名飞鼠洞。其洞三重,石室虚明。中有泉水,分温凉而流。岩石上有刻 ‘南州太首领将军庞孝恭’ 十字”。

  • 涿邪径

    即追邪径。在今蒙古国西南巴彦洪戈尔省南境戈壁阿尔泰山脉。为古涿邪山之径。

  • 龙门驿

    明置,为水驿。在今广西昭平县南桂江东岸龙门村。《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龙门驿在“县南百二十里。《里道记》:县南门外有昭平驿, 自驿而南四十里,地名福登。又四十里为上仰,又三十里至龙门驿”。

  • 狄道

    战国秦邑。即今甘肃临洮县。因在狄人所居地置,因名。后置为狄道县。秦置,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为陇西郡治。《汉书·高后纪》:高后七年(前181年),“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即此。东汉改为狄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