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北津砦

北津砦

即今广东阳东县南雅韶镇之北津村。《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北津砦“在县南北津山上。旧有望海亭。万历四年奏置北津水砦,十四年城之,以防海寇。《海防考》:海陵山西南戙船澳,旧为御倭要地, 水师巡哨, 皆期会于此。嘉靖二十七年以后,防御渐弛,海寇往往突犯,后遂以北津水砦为重地”。


猜你喜欢

  • 长围山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七里。《寰宇记》卷16盱眙县:长围山,“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质拒魏武帝,遂于梁山筑长围城,造浮桥绝水路,即此山。又改为长围山”。

  • 艾陵

    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春秋》: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即此。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一说在今泰安市南。《春秋》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 风门关

    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102乳源县:风门关“在县西风门山下”。

  • 班州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改三县镇置,治所在定安县 (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地。十四年 (490) 改名邠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定安县(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宁县一带

  • 路南州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

  • 虹县

    ①东汉改��县置, 属沛国。 治所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东晋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析夏丘县置,为仁州治。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乡。贞观八年(6

  • 吊黄楼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五里。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05:吊黄楼“因吊山谷而名”。嘉庆《宜宾县志》卷13: 吊黄楼在“治北对江。昔人黄庭坚建,后圮。今为东岳庙。土人犹呼旧名”。《清史稿·曾纪凤

  • 顺政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汉曲县置,为兴州治。治所即今陕西略阳县。大业初为顺政郡治。唐为兴州治。天宝元年 (742) 为顺政郡治。乾元元年(758) 复为兴州治。南宋开禧三年 (1207) 改名略阳

  • 三穗县

    1928年改灵山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三穗县。据1985年版《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称:灵山县改名三穗县,是因这一年“当地有‘一禾三穗’的喜庆得名”。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

  • 中和场

    ①即今四川双流县东中和镇。清嘉庆《华阳县志》卷6:中和场在“治东南二十里”。②即今四川资阳市东中和镇。清光绪《资州志》卷2资阳县:中和场“在县四十五里”。民国《资阳县志稿》卷1:中和场“创建乾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