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津戍
在今湖北襄樊市。《水经·沔水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
在今湖北襄樊市。《水经·沔水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
即今广东蕉岭县。明初置石窟巡司于此。崇祯六年(1633)改置镇平县。1914年改名蕉岭县。
在今湖北黄陂县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武五年(226)七月,“权闻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黄武五年(226年),“孙权闻魏文帝崩
北周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市北十六里新华镇(新兴场)。隋废入雒县。
在今台湾省新竹县北。《清一统志·台湾府》:竹堑溪“在彰化县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竹堑社北,又西入海”。
①在今山西浮山县东北。《清一统志·平阳府一》“东张镇”条下:王村镇“在县北二十里”。②清置,属郃阳县。即今陕西合阳县西南王村镇。(1)在山西省襄垣县北部。面积137.9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庭州莫贺城 (今新疆阜康市东)。永徽二年 (651) 徙治千泉 (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辖境相当今新疆沙湾县以西、
即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为沟通湘江与漓江之运河。《寰宇记》 卷162兴安县: “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延津县东。《春秋》: 桓公十二年 (前700),“公会宋公于虚”。战国属魏。《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年 (前242),“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即此。古邑名。又作郯。春秋宋邑
即今山东莱西市东南四十里姜山镇。《清一统志·登州府》: 姜山集 “在莱阳县西南九十里。本朝乾隆三十一 移县丞驻此”。
在今四川金川县东南西里寨。清魏源《圣武记》卷七《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大军议夺贼上游,而隔于西里之科曲山,乃于九月攻西里,木城石碉中枪炮如万雨雹,我兵步步立栅,以次进逼,掷火弹入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