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北山

北山

①指今北京市北燕山山脉。《三国志·魏书·田畴传》:畴自无终(今蓟县),“乃更上西关(当即居庸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

②又名九龙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旧城得胜门外。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吉林城北山下有演武厅故址,对北山。山有九峰拱卫,土人称为九龙之象。”北山主峰海拔270米,上有关帝庙,药王庙、玉皇阁、坎离宫等胜迹。登高远望,城郊尽收眼底,为吉林城著名的旅游胜地。民国时辟为北山公园。

③指今安徽寿县北八公山。《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夏五月,“寿阳久雨,大水入城,庐舍皆没。魏扬州刺史李崇勒兵泊于城上,水增未已……将佐劝崇弃寿阳保北山”。胡注:“寿阳北山即八公山。”

④在今江西进贤县北,滨鄱阳湖。《方舆纪要》卷84进贤县:北山在“县北百里,地滨彭蠡湖。四周皆水,与天无际。其上平夷,利耕作。居民常千余户”。

⑤指今河南洛阳市北北邙山。《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王田北山”。杜注:“北山,洛北芒也。”

⑥即今广东肇庆市北北岭山。《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北山“在高要县北七里,接四会县”。《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石室山”条:北山“亦名北岭,在县北十里,高千仞,盘亘百余里,为府治之后山,峰峦联属若屏障然。其中一峰,屹立雄伟,名将军岭,盖即石室之支阜也”。

⑦在今广西贵港市北。《清一统志·浔州府》:北山“在贵县北二十里。又名宜山。上有瀑布千仞。其北为登仙岩,路通仙女岭”。

⑧又名营山、龙冈山。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61昌州:北山“在城北二里。唐昌州刺史韦靖置城于此”。并在此造像,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建成。分布于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为最集中。保存有《韦君靖碑》、《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等,为研究我国历史及书法的珍贵资料。北山唐、宋摩崖造像。

⑨即汉阳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二里。《资治通鉴》:五代唐长兴元年(930),石敬塘伐蜀,“进屯剑州北山”即此。

⑩指陕西关中平原北面诸山。《资治通鉴》:唐建中四年(783),朱泚攻奉天(今陕西乾县),“李怀光自蒲城引兵趣泾阳,并北山而西,……败泚兵于醴泉”。即此。

(11)今甘肃河西走廊北侧诸山的总称。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组成。海拔1500—2500米。马鬃山又名甘肃北山。合黎、龙首二山亦合称走廊北山。

(12)在今青海互助士族自治县西北。民国汪公亮《西北地理》:青海互助县,“北山一带松青柏秀,林木尤多”。

(13)指今新疆天山山脉。因地处塔里木盆地北边,故名。《汉书·西域传》:“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

(14)指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境之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明一统志》卷89女直:黑龙江“在开元城北二千五百里。源出北山,黑水靺鞨旧居此。南流入松花江”。


(1)古山名。(1)指今北京市燕山山脉。《三国志·魏志·田畴传》:畴自无终(今蓟州),“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2)即今河北省西北部大马群山。《新五代史·四夷》:“契丹阿保机强盛,室韦、奚、霫皆服属之。奚人常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苛虐,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山麝香、仁参赂刘守光以自托。”(3)指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资治通鉴》: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夏五月,寿阳大水进城,将佐劝魏扬州刺史李崇弃寿阳,退保北山。崇不从。详“八公山”。(4)指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王田北山。”杜预注:“北山,洛北芒也。”详“邙山”。(5)指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北部诸山。是相对关中平原以南的秦岭而言。《史记·河渠书》:郑国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6)指今新疆天山。《汉书·西域传》:“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循)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2)今山名。(1)在吉林省吉林市区西北。花岗岩低丘。有东、西两峰,主峰西峰海拔270米,两峰间有石桥(鸾佩桥)相通。西峰有旷观亭,高10米,东峰有揽日亭,高28米,登亭可尽览全城风貌。东峰上的关帝庙、药王庙、坎离宫、玉皇阁,为清初建筑。山下有人工湖。为依山而建的园林胜景。(2)在浙江省平阳县东南部,东濒海。属西湾乡。人口 1830。因处头沙澳门之东北山中,故名。海洋渔业发达,居多操渔业。产鲳鱼、带鱼、墨鱼、虾、蟹等。宋西公路经村北。(3)在浙江省青田县西南部。属北山镇。人口 2300。地有旗山,又名北山,村居其麓,故名。产叶蜡石。有石雕工艺厂等。为青北公路终点。(4)河西走廊北侧山地的总称。在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间。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组成。马鬃山又称甘肃北山;合黎山、龙首山合称走廊北山。海拔1500~2500 米。(5)即“金华北山”。(3)集镇名。(1)在吉林省磐石市西北部、大沙河上游。朝阳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20。1962年朝阳山乡人民公社迁此建屯,因山得名。有铝制品、砖瓦等厂。磐朝公路经此。(2)在重庆市大足县城西北,即古龙岗山。唐景福元年(892年)在此造像,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为最集中。共264龛窟。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刻。对研究我国历史和书法均有重要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村名。在海南省琼海市东南部。属博鳌镇。人口640。此地北部有山,故村名北山。主产稻。养鸭业较发达。有公路通223国道。


猜你喜欢

  • 喀喇昆 (崑) 仑 (崙) 山

    一作喀喇阔鲁穆岭。在新疆西南部及克什米尔东北部,向东延入西藏北部。清道光 《拉萨厅志》卷上 《山川》 作喀喇昆仑山。喀喇昆仑者,突厥语黑石块之义。

  • 十三山驿

    明置,在今辽宁凌海市东北石山镇。《方舆纪要》卷37广宁卫:十三山驿“在卫西南七十里。即十三山堡也”。

  • 遂州

    ①北周闵帝元年 (557) 置,治所石山郡方义县 (今四川遂宁市)。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遂宁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遂州。天宝元年(742) 改为遂宁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遂州

  • 白山部

    隋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吉林和龙市至珲春市一带。《隋书·靺鞨传》:“靺鞨在高丽之北,凡有七种……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东南。”唐并入渤海国。

  • 克蚌河

    今内蒙古多伦县北黑风河(蛇皮河)。清乾隆《口北三厅志》卷2:克蚌河“在上都牧场东北。亦名克衣绷河。南流入上都河”。

  • 落别

    清设落别汛。即今贵州六枝特区东南二十八里落别乡。有把总驻守。1932年置乐善镇。1941年废。

  • 马圈城

    北魏置马圈镇。在今河南镇平县南。《南齐书·陈显达传》:永元元年(499),“围南乡界马圈城”。即此。在今河南省镇平县南。北魏置马圈镇。南朝齐永元元年(499年),陈显达与北魏元英战,攻马圈城四十日,即

  • 曲水桥

    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北。《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清江县:曲水桥“在府(治今临江镇)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

  • 三尖山

    ①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三尖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峰并峙”。②即今福建漳平市南三尖山。明嘉靖《漳平县志》卷2:三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崇峰耸峙,林木青翠”。③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

  • 龙王集

    即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龙王镇。《清一统志·襄阳府三》:龙王集“在襄阳县西北一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