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
(剡shàn)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三国吴移今嵊州市。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八年为嵊州治。五代吴越改名赡县,北宋初复旧。宣和三年(1121年)以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改名嵊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
(剡shàn)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三国吴移今嵊州市。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八年为嵊州治。五代吴越改名赡县,北宋初复旧。宣和三年(1121年)以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改名嵊县。
即伞子山。在今四川阆中市北。《方舆胜览》卷67阆州:北岩“在州北五里,有曰伞盖山,乃高僧宣什道场”。《方舆纪要》卷68保宁府阆中县:伞盖山在“府北五里, 中高四下,其状如盖。相传为府主山。其相连者曰北
即湓口城。在今江西九江市区,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得名。隋置湓城县。即“湓口城”。
即今江西遂川县北金田坑。明时秀州巡司迁此。在今江西省遂川县北。明置秀川巡检司于此。明、清属吉安府。
在今甘肃宁县西。《方舆纪要》 卷57宁州: 珊瑚川 “在州西十五里,下流亦会于九龙川。一云珊瑚谷水,东南至栒邑入洛”。
即今河南郸城县东北虎头冈乡。旧属鹿邑县。清光绪 《鹿邑县全图》 首卷 《市集》: “虎头冈集,在城西南四十里。” 1952年属郸城县。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南塘口镇。民国 《开平县志》 卷4: “南干路由城 (今苍城镇) 南门渡河,绕百立山东麓,转塘口墟至赤磡。”
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东北。滇越铁路经此。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 (548) 置,治所在新平郡 (今陕西彬县)。以北别有豳,故此为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永寿、长武、旬邑等县地。废帝三年 (554) 废北豳州,遂称此为豳州。(1)北魏置,治今陕西
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绛州闻喜县:“东南三十五里有沙渠,仪凤二年诏引中条山水于南坡下,西流经十六里,溉涑阴田。”
明置,即今陕西陇县西咸宜关。《清一统志 ·凤翔府二》: 咸宜关 “在陇州西四十里……明正统中,因关山路阻,改建咸宜关,移巡司于此,而废故关为镇。今巡司裁”。集镇名。在陕西省陇县西部关山东麓。属曹家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