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分水关

分水关

①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分水山下,地当浙、闽之冲。《明史·沐英传》:“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即此。

②一名大关。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岭上,与江西铅山县接界。地当江、闽襟要, 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元废。明洪武初复置,设巡司戍守。清初废。

③即今福建诏安县西分水关,为闽、粤二省交界处。明、清置漳潮分界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漳州府》:漳潮分界巡司“为漳潮分界处”,故名。

④即今福建福鼎县北与浙江平阳县交界的分水关。相传为五代王闽所置,以备吴越。

⑤明置,属饶平县。在今广东饶平县东。《方舆纪要》卷103饶平县:黄冈镇,“(嘉靖)三十八年,(倭贼)复从平和突犯,入分水关至黄冈”。清设汛,有外委把总驻防。

⑥即今贵州遵义县北分水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吴广军战捷于此。《明史·吴广传》:“广合希彬军连战红碗、水土崖、分水关皆捷,遂进营水牛塘。”


(1)在浙江省苍南县灵溪西南。因处浙江、福建两省边境分水岭上,故名。海拔约300米,与东、西两侧山峰高差100~200多米。五代吴越设戍守。关门已不存,遗址尚留残墙。为温分公路终点。(2)在福建省东南海岸,诏安县南诏西南。因处福建省与广东省交界处分水岭上,故名。关口海拔约140米。明代筑关,扼两省咽喉,历为军事要隘。有“福建省南大门”之称。尚存“闽粤之交坊”和“漳南第一关”石坊门。为通往广东省汕头孔道。正德十五年(1520年)置漳潮分界巡司于此,清因之。福分公路终点。 (3)又称大关。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岭上,与江西省铅山县接界。地当赣闽襟要,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五代置寨于此,南宋开庆时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设巡司戍守,清初废。(4)今贵州省遵义市北分水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吴广军战捷于此。


猜你喜欢

  • 富城县

    ①西汉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南。东汉改为富成县。三国魏复为富城县。东晋废。北魏复置,属东平郡。北齐废。②东汉建安中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丰城市南六十里富水之西。西晋太康元年 (280年)

  • 新竹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新竹县置,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新竹市。1949年裁入新竹县。1982年复置新竹市。在台湾省本岛西北部,西濒台湾海峡。面积49.2平方千米。人口38.4万,多为闽、粤两省移民

  • 广平镇

    ①北宋置,属聊城县。即今山东茌平县西南三十里广平乡。金改属茌平县,仍为镇。②金置,属宁津县。在今山东宁津县地。(1)古镇名。即今山东省平县西南广平乡。《金史·地理志》:博州“á

  • 界沟集

    即今河南虞城县南界沟镇。旧属商丘县。清光绪 《商丘县志》 卷1 《市集》: “东南面有界沟镇,离城九十里。”

  • 宁川堡

    ①北宋元符三年(1100)置,属乐州。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 乐州宁川堡:“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寻弃之。崇宁二年,再收复。”后废。②北宋置,属府州。在今陕西府谷县地。《宋史·地理志》

  • 墙 (牆) 人

    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前519),“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刘子取墙人、直人”。宋元人注: “墙人、直人具周邑。”

  • 麻山

    又名巴山。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南。《晋书·杜预传》: 太康元年 (280),遣将率奇兵八百夜渡袭乐乡,“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清一统志·荆州府》:巴山 “一名麻山”。即“巴山(1)”。

  • 普淜

    即今云南祥云县东南普淜彝族乡。民国属姚安县,有县佐驻此。

  • 寿州

    ①隋开皇初置,治所在辰溪县(今湖南辰溪县)。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充州。②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大业三年(607)改为淮南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寿州。天宝元年(7

  • 管界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04钦州: “管界巡司在州西百八十里。本名时休峒。永乐中改置巡司,嘉靖中没于交阯,寻复来归。”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移治龙门 (今钦州市南龙门港镇)。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