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羌堡
①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黄龙乡西福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三舍(关)上十里为伏羌堡,上十里为红崖关。”
②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大印堡”条内:“徐塘(堡)北(南)三十里为伏羌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8石泉县:伏羌堡“在县北一百里,与白草诸羌为邻,明时以重兵守之”。
③即南川营。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北南川河畔。一说在湟中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南川营“旧名伏羌堡”。
①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黄龙乡西福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三舍(关)上十里为伏羌堡,上十里为红崖关。”
②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大印堡”条内:“徐塘(堡)北(南)三十里为伏羌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8石泉县:伏羌堡“在县北一百里,与白草诸羌为邻,明时以重兵守之”。
③即南川营。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北南川河畔。一说在湟中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南川营“旧名伏羌堡”。
北宋置,属南丹州。在今广西南丹县北。大观四年 (1110) 移于废孚州及归仁县 (今南丹县西南),属观州。政和七年 (1117) 仍移靖南砦于旧址,宣和三年 (1121) 复废孚州及归仁县置靖南砦。南
元初改胡里改路置,属女直水达达路。治所在胡里改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中下游东岸一带。明改置忽儿海卫。元改胡里改路置,治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明废。
又称革龙。在今云南丘北县西南一百里。《清一统志·广西直隶州》: 革龙山 “在废维摩州。明末沙定洲遁归,屯田此山,李定国围三年乃克之。今城址尚存,为通广西驿路”。彝语 “腻” 为红,“革” 为弯,“龙”
民国置,即今贵州贞丰县东四十里白层镇。亦名巴淌,系布依语音译,意为江口。以地处那郎河与北盘江汇口,故名。1935年红一方面军由此抢渡北盘江。
唐武则天时在蒙舍诏地置,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十四里古城村。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开元二年(714) 迁治今县西北三十四里圩城遗址。 天宝后废。唐羁縻州。武
①在今山西运城市南中条山内。《资治通鉴》: 唐贞观十二年 (638),“丁卯,至柳谷,观盐池”。即此。②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新唐书·地理志》交河县: “自县北八十里有龙泉馆,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经柳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郡置,属并州。治所在乡县(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辖境相当今山西榆社、武乡、沁县、襄垣、左权等县地。太和十五年(491)与县同移治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隋开皇初废
在今浙江安吉县西。《方舆纪要》卷91安吉州:“石虎山在州(治今安城镇)西南十五里,路出孝丰,此为径道。”
即今广西乐业县东北逻西乡。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 凌云县图: 北有逻西塘墟。
在今广西河池市西河池镇西。《清一统志·庆远府》:怀德陂“在河池州西二里。水自西来,环绕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