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伊州

伊州

①隋开皇初改和州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四年(584)移治汝原县(今河南汝州市)。大业二年(606)改为汝州。三年(607)改为襄城郡(治所汝原县亦改为承休县)。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伊州,贞观元年(627)治所承休县改为梁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市及汝阳、宝丰、鲁山三县地。八年(634)改为汝州。

②唐初置,治所在马邑县(今云南姚安县东)。后废。

③唐贞观六年(632)改西伊州置,治所在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辖境相当今哈密市境。安史之乱后属吐蕃。大中五年(851)为沙州刺史张义潮收复。北宋时仍称伊州。《宋史·高昌传》:太平兴国六年(981)王延德出使高昌,“次历伊州,州将陈氏,其先自唐开元二年领州,凡数十世,唐时诏敕尚在”。

④唐渤海置,为东平府治。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一带。辽废。


(1)隋开皇初改和州置,治伏流县(今河南嵩县东北)。四年(584年)移治承休县(今河南汝州市东),后又移治南汝原县(今汝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汝州、汝阳、宝丰、鲁山、郏县等市县一带。大业初改名汝州,寻改为襄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伊州。贞观八年(634年)复名汝州。(2)唐贞观六年由西伊州改名,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及伊吾、巴里坤两县地。属陇右道。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占领。大中五年(851年)为沙州人张议潮收复。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王延德出使西域时其地尚称伊州。(3)渤海国置,治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为东平府治。辽废。(4)即“尹州(2)”。


猜你喜欢

  • 石柱

    即义慈惠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西北北易水之滨石柱村。《寰宇记》卷67易县:石柱“在县东南三十里,临易水。《州郡志》:易州石柱,后魏末,杜(洛周)、葛(荣)乱杀人,骸骨狼藉如乱麻。至齐神武起兵扫除凶丑,拾

  • 浮丘山

    ①在今河北肥乡县南四里。《方舆纪要》卷15肥乡县: 浮丘山在 “县南四里。土阜隆起,高于平地,仅数尺许。或以为古堤遗址”。②在今河南浚县西南隅。《清一统志· 卫辉府一》: 浮丘山 “在浚县西南隅,半在

  • 巴西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涪县置,为潼州及巴西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隋开皇五年(585)为绵州治,大业三年(607)为金山郡治。唐武德初复为绵州治,天宝初为巴西郡治,乾元初为绵州治。《新唐

  • 淇园

    在今河南淇县西北。《诗经·卫风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汉书·沟洫志》: 汉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后汉书·寇恂传》: 恂任河内太守,“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

  • 元和县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置,与吴县、长洲县并为苏州府治。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1912年并入吴县。古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南境置,与吴县、长洲县同治苏州府城内(今江苏苏州市旧城

  • 乂头村

    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七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 郑庄公城

    在今河南襄城县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47襄城县: “县北四十里有阎寨……又五里为郑庄公城。春秋楚伐郑,庄公出师境上,与楚相距处。”

  • 仙娥礁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信义礁西约25海里。为环礁,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4.6公里。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1935年公布名称为亚利斯亚安尼礁。1947年改名仙娥礁。

  • 云露山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卷124琼州:云露山“有三潭。俗传旧有民居,陷为三潭,号陷屋潭。上潭林木阴森,人不敢近;其次二潭有小石如橄榄,有窍可穿,号橄榄珠”。

  • 相公堡

    即今湖南衡南县 (衡阳市) 东南六十里相市乡。同治 《清泉县志》 卷1: 相公堡市 “相传诸葛武侯督赋临烝,尝舣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