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岘山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①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唐杜佑《通典》卷177河南府永宁县:“后周置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②又称拓俞城。唐南诏置,为永昌节度驻地。即今云南保山市。宋大理为永昌府治。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周为防北齐
明置,属义州卫。即今辽宁义县东北清河城子。明《辽东志》卷3:大清堡“堡南姚家屯可屯兵,细河台可按伏”。明置,即今辽宁省义县东北清河城子。属义州卫。位长城内侧。明万历四年(1576年),插汉部黑石炭、大
一名小竹山。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明史·河渠五》:“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即此。
即白马津。一名垝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东岸。《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至河内,下修武,渡围津”。《水经·河水注》:“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又名垝津、白马津、白马口。古黄河津渡。在
即上朱岭。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境。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瀛州。治所在今河北黄骅市西北乾符村。《寰宇记》 卷65沧州清池县“废乾符县” 条: 鲁城县“遥取长芦县北平虏城为名”。大业初属河间郡。唐乾符二年 (875) 改名乾符县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九十里金凤镇。
原为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顺天寺。即今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法源寺。清 《日下旧闻考》 卷60引 《蓟门纪乱》: “史思明僭位于范阳,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六月于开元寺造塔,改寺名顺天。” 寻仍
唐代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县间黄河三门峡人门左岸开凿的运渠。开元二十九年(741)陕州刺史李齐物为改善三门漕运,在人门岛左岸岩石间开凿一条运道。十一月开工,次年(天宝元年)正月完工。并开其山巅以为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本高山族平埔人聚居地。清康熙间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1: 诸罗山社 “离府治一百二十里”。康熙四十三年 (1704)移诸罗县于此。乾隆五十一年 (1786) 改名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