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巑山
在今山西襄垣县西南。《方舆纪要》卷42襄垣县:五巑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岭巉坑,因险设关,为戍守处”。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大清一统志》:其山五峰环列,中为南北往来之冲。
在今山西襄垣县西南。《方舆纪要》卷42襄垣县:五巑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岭巉坑,因险设关,为戍守处”。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大清一统志》:其山五峰环列,中为南北往来之冲。
北宋元丰五年 (1082) 置,属兰州。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五十里。元废。
即越城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长200公里。《寰宇记》 卷162兴安县:“越城岭一名始安岭,在县北三里,即是五岭从东第五岭。”越城岭古称。
元泰定四年 (1327) 置,属八百宣慰司。治所即今泰国清莱府北昌盛。至正二年 (1342)废。元泰定四年(1327年)置,治今泰国清莱府北昌盛。至正二年(1342年)废。
即今福建南安市东北洪濑镇。濒东溪 (洪濑溪) 为入永春孔道,清时民居辏集,繁盛倍于县治丰州,有千总驻此。
1927年由连县、连山、阳山三县析置,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1934年改置安化管理局。
即黑松林关、松林关。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五十七里。《明史·郭成传》: “四川巡抚李尚思以地近松潘,檄成军松林,游击万鳌军漳腊。” 即此。
1913年改都江厅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都江镇。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与三合县合并置三都县。旧县名。1913年由都江厅改置,治都江(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北都江镇)。
唐、五代方镇名。唐天祐元年(904)以魏博节度使号为天雄军,治所在魏州(五代唐改名兴唐府,后晋改名广晋府,后汉改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东)。五代为梁所并。唐末、五代方镇名。(1)唐大中三年(849年
①又称冶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朝天宫一带。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一说三国吴)冶铸之处,故名。《晋书·谢安传》: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隋开皇中,移江宁县治此。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
在今四川甘孜县城西二十里雅砻江北岸山腰。始建于清代,为藏传佛教寺院。1936年红军到此,成立博巴政府(“博巴”系藏语,意为藏人),该寺活佛格达被选为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格达被选为西南军政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