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峰山

五峰山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

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在“县(治今宁波市西北慈城镇)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岩屹立如门”。

③在今江西宜丰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7瑞州:五峰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东有归云、积翠二峰,西有折桂峰、罗汉峰,中有佛岩峰,凡五”。上有五峰寺,即南朝宋武帝所建净觉寺。

④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济南府一》 “青崖山”条:“稍西北曰五峰山, 冈峦还相合,泉石甚胜。”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一称“迎仙”)五峰而得名。山之南有古道观遗址。建于金泰和年间。贞祐间名洞真观,元代名护国神虚宫,明万历间封为保国隆寿宫。有一天门、洞真观门牌坊、青帝宫、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万历敕修保国隆寿宫石坊、志仙亭等。

⑤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

⑥在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一里许。民国《湖北通志》卷9长乐县:五峰山“五峰耸立。周二十余里,高百余丈。县治在其麓”。县以此名。

⑦在今湖北竹溪县东。《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五峰山在“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

⑧在今广西昭平县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五峰山“在昭平县北五里。五峰并峙,亦名五指山,为县主山”。

⑨在今四川叙永县南。《明史·侯良柱传》: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军“据五峰山、桃洪坝”。即此。

⑩在今四川泸州市小市镇西北,沱江东岸。《清一统志·泸州》:五峰山“在州北。五峰并峙,故名”。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山麓“昔盛时为商舶辐辏之所”。1916—1920年讨袁护国之战,朱德驻泸州,登此山写下“立马中峰天地小,众山伏道拜英雄”诗句。

(11)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

(12)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十里。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4:五峰山“五峰林立,形如举掌。山胁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计焉。林壑之美,最为湟中胜地”。是闻名遐迩的“花儿会”风景区。


猜你喜欢

  • 固节县

    唐圣历元年 (698) 改良乡县置,属幽州范阳郡。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东南窦店镇西土城。神龙元年 (705) 复为良乡县。古县名。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改良乡县置,治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属幽州。唐神龙

  • 波洑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位于中沙大环礁南部边缘。东距布德暗沙8海里,西距排波暗沙7.5海里。1947年公布名称为波洑暗沙。

  • 神武中卫

    明建文二年 (1400) 置,治所在今北京市通县南。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所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区。清顺治九年(1652年)省入通州左卫。

  • 厥堌镇

    金置,属彭城县。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三十一里永堌镇。《金史·地理志》 徐州彭城县: 厥堌镇“元光二年升为永固县”。

  • 穿城

    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穿城乡。《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穿城 “在桃源县北五十里”。

  • 十五道

    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合原有河东、河北、陇右、淮南、剑南、岭南共为十五道。各

  • 岐惬县

    西晋置,属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苍溪县东北一百里岐坪镇。南朝宋废。

  • 西畴县

    1920年改普兰行政区置,属云南蒙自道。治所即今云南西畴县。民国《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每区之首一字,故命名曰西畴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东南部。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古书县

    唐贞观十二年(638)置,属古州。治所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后废。

  • 阿坑关

    在今贵州独山县北。《方舆纪要》卷121独山州:阿坑关在“州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