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峰山

五峰山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

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在“县(治今宁波市西北慈城镇)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岩屹立如门”。

③在今江西宜丰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7瑞州:五峰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东有归云、积翠二峰,西有折桂峰、罗汉峰,中有佛岩峰,凡五”。上有五峰寺,即南朝宋武帝所建净觉寺。

④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济南府一》 “青崖山”条:“稍西北曰五峰山, 冈峦还相合,泉石甚胜。”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一称“迎仙”)五峰而得名。山之南有古道观遗址。建于金泰和年间。贞祐间名洞真观,元代名护国神虚宫,明万历间封为保国隆寿宫。有一天门、洞真观门牌坊、青帝宫、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万历敕修保国隆寿宫石坊、志仙亭等。

⑤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

⑥在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一里许。民国《湖北通志》卷9长乐县:五峰山“五峰耸立。周二十余里,高百余丈。县治在其麓”。县以此名。

⑦在今湖北竹溪县东。《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五峰山在“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

⑧在今广西昭平县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五峰山“在昭平县北五里。五峰并峙,亦名五指山,为县主山”。

⑨在今四川叙永县南。《明史·侯良柱传》: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军“据五峰山、桃洪坝”。即此。

⑩在今四川泸州市小市镇西北,沱江东岸。《清一统志·泸州》:五峰山“在州北。五峰并峙,故名”。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山麓“昔盛时为商舶辐辏之所”。1916—1920年讨袁护国之战,朱德驻泸州,登此山写下“立马中峰天地小,众山伏道拜英雄”诗句。

(11)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

(12)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十里。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4:五峰山“五峰林立,形如举掌。山胁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计焉。林壑之美,最为湟中胜地”。是闻名遐迩的“花儿会”风景区。


猜你喜欢

  • 南卫滩

    在南海中中国东沙群岛内,位于东沙岛西北约40海里,在北卫滩之南。是隐没在水下的珊瑚暗滩。1947年中国内务部公布名称为南卫滩。

  • 婆娑巡检司

    元至元二十五年 (1288) 废婆娑府置,属辽阳路。在今辽阳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镇。明废。

  • 小锡马

    在今缅甸北部南太白江南侧的昔马拱。清代属腾越州,为万仞关控制地带。见《神护关图》。

  • 宋楼镇

    北宋置,属尉氏县。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里铺。金兴定二年(1218)升为洧川县。(1)古镇名。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与尉氏县交界处。金兴定二年(1218年)改置洧川县。(2)今镇名。(1)在江苏省丰县南部,

  • 沙子关

    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沙子乡。《方舆纪要》卷69丰都县:沙子关在“县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嘉靖二十七年,添土副巡司”。清裁巡司。

  • 水沟头集

    即今山东莱西市(水集镇)。旧属莱阳县,1940年于此置莱西县。

  • 沪杭甬铁路

    由上海市经浙江杭州至宁波。全长约370公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动工,宣统元年(1909)通至杭州闸口。1914年萧山至宁波通车。1937年建成钱塘江大桥。因宁波简称甬,故称沪杭甬铁路。沪杭

  • 秀水

    ①又作绣水。在今浙江嘉兴市北。宋张尧同《嘉禾百咏·秀水》:“好景明于画,长浮五色波。”《清一统志·嘉兴府》:秀水“即南湖之下流,北入运河。相传水浮五色,见者获庆。亦称绣水,邑名因此”。②在今湖南慈利县

  • 岱崮

    在今山东蒙阴县北。1943年11月,日、伪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 “扫荡”,八路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已转移至外线作战,留在内线作战的第十一团八连凭借山崮天险,坚守沂蒙山区朴里以北的南、北岱崮阵地,血战十

  • 北栅口

    即今河北赤城县北一百二十里独石口北北栅子。为边门大口。明宣德中移开平卫于独石口,而口外多伦诺尔、开平城、土城子、张家口等均系独石分营防守,此口专司启闭,是与俄、蒙商贸要孔。区片名。在江苏省无锡市区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