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县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置,属乡郡。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太和十五年(491)移治今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隋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则天时改为武乡县,神龙元年(705)复改乡县,后又改名武乡县。
古县名。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置,治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社城。为乡郡治。太和十五年(491年)移治今山西省武乡县东故县。隋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则天时改武乡县。神龙时复为乡县。后复为武乡县。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置,属乡郡。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太和十五年(491)移治今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隋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则天时改为武乡县,神龙元年(705)复改乡县,后又改名武乡县。
古县名。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置,治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社城。为乡郡治。太和十五年(491年)移治今山西省武乡县东故县。隋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则天时改武乡县。神龙时复为乡县。后复为武乡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辽东都司。始治十三山堡(今辽宁凌海市东北石山镇),次年徙治旧闾阳县临海乡(今辽宁凌海市东南右卫满族镇)。清初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十三山堡(今辽宁凌海市
清代外蒙古土谢图汗部二十旗,会盟于汗阿林,故名。阿林,满语,意为山盟地。即今乌兰巴托南之汗山。
明永乐十一年 (1413) 置,属北京行部。治所即今北京市延庆县。十八年 (1420) 直隶京师。辖境相当今北京延庆县地。隆庆元年 (1567) 改为延庆州。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置,治今北京市延
一名固城集。即今河南淮滨县北二十八里固城乡。旧属息县。明置巡司于此。清置汛,有兵戍守。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置,治所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嶓冢山和陕西秦岭以南,陕西留坝、略阳和四川青川以西,甘肃岷县、文县和四川平武以东地区。后与东路又合为一,后又分为二。蒙古
清宣统三年(1911)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后属西康川边道,改设江达宗。古旧县名。原为德格土司地方,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土归流设同普县,治同普(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原属川
在今浙江泰顺县东洪口乡。《方舆纪要》 卷94泰顺县: 罗阳第一关 “在县东四十里,当洪水、东渡之西,道出瑞安……水陆往来,多出于此”。在今浙江省泰顺县东洪口。明属泰顺县。为水陆往来之交通要道。清废。
又名牯岭。在今江西庐山北部。明桑乔《庐山纪事》: 庐山 “九奇峰东北为牯牛岭,雄势如人箕踞而睨。重渊当其东。山之名者,莫高于鸡公石,然岭犹俯视之,如儿孙然。其北,有石如牛,故名”。清光绪年间先后为英、
在今广西荔浦县东南二十五里。明万历中筑城,设巡司戍守。后移于中峒。
隋开皇七年(587)改延陵县置,属绥州。治所在今陕西吴堡县西北四十里杨家塬。宋废。古县名。隋开皇七年(587年)改延陵县置,治今陕西省吴堡县北。属雕阴郡。唐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