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山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
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庙、慈云庵、水帘洞、王母宫和祖师殿等。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殿内造像已毁,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识。
亦作二道卡伦。清光绪七年(1881)置,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牡丹江东岸江东屯村。光绪《吉林通志》卷17:“正北迤东距(宁古塔)城……二百二十里二道卡伦,即沙河子站。”
金皇统二年 (1142) 改永兴军路置,治所在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铜川、乾县以南,武功县以东,首阳山、镇安县、社川河以北、以东及河南卢氏县、虢略镇、米阳关等地。蒙古废。金皇统
明置,在今吉林蛟河市老爷岭。明《辽东志》卷9:“纳丹府东北陆路:那木剌站。”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凤仪镇东二里。《方舆纪要》卷117赵州:安东城在“州东二里。《滇略》云:蒙氏安东将军李专珠所筑”。
唐方镇名。乾元元年 (758) 置,建中二年 (781) 建号镇海军。初治昇州 (今江苏南京市),寻徙治苏州 (今江苏苏州市),后移治宣州(今安徽宣州市); 贞元后定治润州 (今江苏镇江市)。景福二年
清改洛容县置,属柳州府。治所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南雒容镇。民国初属广西柳江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2年与中渡、榴江二县合并为鹿寨县。古旧县名。唐贞观中(一说永徽中)置洛容县,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
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南。《方舆纪要》卷79南漳县:老雅山在“县南五十里。上接文阳洞,下接三泉山。周回四十余里。险峻幽深,人不可近。俗名老鸦山”。《宋元通鉴》:南宋咸淳八年(1272),元翟招讨将军“由老雅
即骊邑。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十四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前231),“秦置丽邑”。即此。
关隘名。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九里关北。《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七年 (508),魏义阳三关戍主侯登以城降梁。次年,魏中山王英来攻义阳,欲夺三关,梁司州刺史 “马仙琕使云骑将军马广屯长薄,军主胡文超屯松
明建,在今四川绵竹县北。《清一统志·绵州》:军屯堰“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今名官渠堰。其下有硼砂、走水、袭家、唐家、黄土、马坝等堰,皆引绵水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