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乌什县

乌什县

1913年改乌什厅置,属新疆阿克苏道。治所即今新疆乌什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3:“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边境山区。属阿克苏地区。面积8943平方千米。人口18.7万,维吾尔族为主,余为汉、柯尔克孜、回等族。辖1镇、8乡、1牧场。县人民政府驻乌什镇。曾是唐代“丝绸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元为别迭八里西境,也是元宗王阿只吉的封地。明属吐尔羌汗国,后并于准噶尔。18世纪准噶尔部统治南疆维吾尔地区,乌什人迁到伊犁后,清代又从吐鲁番往乌什移民,就把乌什称做乌什(吾曲)吐鲁番,又叫做图尔满。图尔满即吐鲁番的讹音。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将吐鲁番的汉文地名定为乌什。因乌什县城西有乌赤山,又名莫勒结尔山(燕子山)得名。乾隆二十三年设办事大臣参将;三十一年筑永宁城,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协办大臣驻之,又设领队大臣;四十四年移领队驻阿克苏;五十二年移参赞、协办驻喀什噶尔,仍留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置乌什直隶厅,隶属阿克苏道。1913年设乌什县。1924年废道直属新疆省。1949年属阿克苏专区,1970年属阿克苏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阔克沙勒岭和喀拉铁克山之间。全县最高峰扎特克列峰,海拔5153千米。属灌溉农业区,托什干河自西向东贯穿乌什县境,是本县主要水源,也是阿克苏河支流。东北面的库木艾日克河是乌什和温宿两县界河,也是农一师四团场主要水源。县内地下水源丰富,泉流充沛。有著名的九眼泉、苏依提喀布拉克(柳树泉)等,被誉为“塞外泉城”。属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农产有小麦、玉米、稻、棉花、胡麻、豆类等,并产甜菜。林产有新疆杨、白杨、柳树、沙棘林;沙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曾是新疆“沙枣之乡”。特产薄皮核桃。牧业有黄牛、绵羊、山羊、马、骆驼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雪豹、黄羊、大头羊、狐狸、旱獭、雪鸡、天鹅和黄连、甘草、雪莲、党参等。矿产有铝土、磷、铅、石灰石、石膏等。有粮油加工、农机修理、水电、果品加工等业。阿(克苏)-乌(什)-阿(合奇)公路贯穿县境。古迹有英阿依玛克阔纳协海尔遗址和钟鼓楼。


猜你喜欢

  • 依兰喀喇

    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清史稿·地理志》 依兰府: “清初称依兰喀喇。”

  • 许昌县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为五都之一。东魏天平元年(534)移治今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为许昌郡治。隋属颍川郡。唐属许州。五代唐改为许田县。②

  • 双溪铺

    亦称烟溪口。清设铺递,即今湖南黔阳县西五十八里双溪镇。

  • 平康县

    ①三国蜀汉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延熙十年(247),“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即此。南朝宋废。北周复置,属广年郡。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六十里。隋大业初

  • 新台 (臺) 边门

    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新台门蒙族乡。清于此置边门。《清一统志·锦州府二》: 新台边门 “在宁远州西北七十里。旧设于芹菜沟,在州西北四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展边移置于此,有章京驻防”。

  • 老窝镇

    即今河南郾城县东北四十六里老窝村。旧属西华县。民国《西华县续志》卷2:“老窝镇,在县城西南六十五里。一名五龙集。清季商务颇盛,与逍遥集并称。”在河南省郾城县东北部,沙河南岸。面积78.7平方千米。人口

  • 新村

    ①即今云南东川市新村镇。清乾隆 《东川府志》 卷4: “牯牛寨箐水灌溉……新村等处田亩。”②即革儿昔。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之锦石。《明史·爪哇传》: “其国有新村,最号饶富。中华及诸番商舶,辐辏其

  • 雁石关

    即今福建龙岩市东北雁石镇。明正统十一年 (1446) 置雁石巡司于此,后移于县东皞林口。清雍正十年 (1732) 迁至今县南适中镇。在今福建省龙岩市东北雁石岭下。明正统年间置巡检司于此。

  • 隔马山

    即今山东长清县南六十里马山。《元和志》卷10长清县: 隔马山 “在县 (按指今县东南三十里长清县旧治) 东南三十五里。《左传》 曰: 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于隘以塞道,后因为隔马山”。

  • 高丽门

    亦作高力门。即今辽宁凤城市南高丽门村。清光绪 《大清帝国全图》 盛京省: 凤凰厅东南有高丽门。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辽宁凤城县:“县属高丽门,距县市五十四里。……清初建国,曾筑长寨以备朝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