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县
①唐贞观四年(630)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阳市东八十里丹山镇。《元和志》卷31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六年(632)并入内江县。七年(633)复置。唐末五代曾移治今资中县西五十里。北宋乾德五年(967)废入盘石县。
②即丹溪县。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废丹山县,“《寰宇记》:在南川县东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于丹溪水西置,因以为名”。
古县名。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治今四川省资阳市丹山镇。六年废。七年复置。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为镇。
①唐贞观四年(630)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阳市东八十里丹山镇。《元和志》卷31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六年(632)并入内江县。七年(633)复置。唐末五代曾移治今资中县西五十里。北宋乾德五年(967)废入盘石县。
②即丹溪县。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废丹山县,“《寰宇记》:在南川县东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于丹溪水西置,因以为名”。
古县名。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治今四川省资阳市丹山镇。六年废。七年复置。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为镇。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一百二十里北碚镇北缙云山下。唐于此建温泉寺。《舆地纪胜》卷175重庆府:温泉寺“在府北百余里,下临嘉陵江,有温泉出于岩石间”。市南亦有温泉,故此名北温泉。1927年辟为北温泉公园,为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广州。治所即今广东清远市。据民国 《清远县志》 称: 因县内江河清洌,故名。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
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南之多尔计村。《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甲辰,“兵部议准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归化城至萨拉齐二百四十里,地属紧要,应于适中之多尔济地方设把总一员,请即以善岱营把总
明成化十二年 (1476) 置,驻郧阳府(治今湖北郧县)。辖汉中府、西安府商州、河南南阳府、湖广襄阳府和郧阳府、四川夔州府等地。万历二年 (1574) 加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职衔。清康熙六年 (16
又名狄水河、七星沟。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东南流经定州市南合古滱水。相当今孟良河。《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清一统志·定州》“长星沟”条引《旧府志》:“狄水河
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建。寻废。明朝宣德间再建,复圯。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覆以亭五十六间”。
即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碣石镇。清设总兵官镇守。为水师重地,商业亦繁盛。在广东省陆丰市南部,南临南海。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16.3万。镇人民政府驻碣石,人口6.2万。驻地四周碑石林立,故名。1956年设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西二里。《舆地纪胜》卷76复州:三阳湖“在玉沙县西二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即“昭阳湖”。
元初改济南府置,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邹平、济阳、商河、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利津等市县及滨州市部分地。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
三国吴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广治县北广治河东岸。后废。西晋太康十年(289)复置,南齐以后废。隋大业元年(605)复置,属荡州。大业三年(607)属比景郡。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