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置,属上郡。方位缺考,当在今陕西省北部。东汉废。
一名乌镇。北宋置,属乌程县。即今浙江桐乡市西北二十六里乌镇。《方舆纪要》卷91:“唐元和初,镇海节度使李錡反,有将军乌姓者,力抗于此而死,镇因以名。”
在今湖南长沙市南妙高峰下。 宋张栻建城南书院于此。
即今四川安岳县南一百三十里元坝镇。清道光 《安岳县志》 卷7: 圆坝场 “在治南 一百三十里”。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七里。西晋泰始十年(274)筑。《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别渚。《梁书·武帝纪》:天监九年(510),“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又《侯景传》:太清二年(548),侯景作乱,“鄱阳世子嗣、裴之高至后
或曰又名灵泉。在今江西宜春市西。《新唐书·地理志》 袁州宜春: “有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在今福建泰宁县南。《方舆纪要》卷98泰宁县:“利涉桥在县治南,跨大溪上。石址木梁,酾水为五道。宋元以来,历代修建。”
西汉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骆驼城。东汉改为表氏县。《后汉书·灵帝纪》:光和三年 (180) “秋,表是地震涌水出”。古县名。是,又作氏。“是”、“氏”,古通用。西汉置,治今甘肃省高台县西。
即今陕西长安县大峪口通往柞水县的道路。因南段傍柞水河谷行走,故又称柞水道。南北朝以前已畅通,《初学记》卷5引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义谷道“东出蓝田,则控灞乘滻,西连子午,则据泾浮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