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平郡

东平郡

①南朝宋改东平国为郡,属兖州。治所在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北齐废。

②北魏泰常中置,属济州。治所在范县(治秦城,今河南范县东南旧城)太和末废。建义中复置。北齐废。

③北齐改泰山郡置,治所在博平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辖今山东泰安市及东平等县地。隋开皇初废。

④隋大业初改郓州置,治所在郓城县(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辖境相当今山东郓城、巨野、鄄城等县地。唐武德初复改郓州,贞观八年(634)移治须昌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天宝元年(742)改为东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郓州。

⑤契丹神册四年(919)置,治所在辽阳城(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天显三年(928)升为南京。


(1)南朝宋改东平国置,治东平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属兖州。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济宁市及东平、汶上等县地。北齐废。(2)南朝齐置。治淮阴县(东魏改名怀恩县,北周改名寿张县,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东魏改为淮阴郡。陈复为东平郡。隋开皇元年(618年)又改为淮阴郡。(3)北魏泰常中置,治范县(秦城,今河南范县东南)。属济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范县及山东省梁山、东平等县部分地。太和末废,建义时复置。北齐废。(4)隋大业初改郓州置,治郓城县(今县东)。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巨野、郓城及梁山、鄄城等县部分地。唐武德初复为郓州,贞观八年(634年)移治须昌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东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郓州。


猜你喜欢

  • 利漕渠

    运河名。东汉末由曹操所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建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为魏公,“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东南至大名县西北、馆陶县西南注

  • 双峰驿

    明洪武初改顺兴驿置,属顺昌县。在今福建顺昌县。

  • 怱谷

    又作葱谷、忽谷。在今甘肃民乐县境。《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元年 (397),“凉王 (吕)光遣太原公 (吕) 纂将兵击沮渠蒙逊于怱谷,破之,蒙逊逃入山中”。胡三省注: “怱谷当在删丹县界。”

  • 夹仓镇

    在今山东日照市南夹仓。明、清设巡司于此。古镇名。即今山东省日照市南夹仓。有石城。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

  • 角城

    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水经·淮水注》:“淮、泗之会,即角城也。”东晋义熙中于此置角城县。南北朝时置戍,为战时必争之地。《魏书·世宗纪》:正始元年(504)七月,“萧衍角城戍主柴庆宗以

  • 岔溪

    即今四川城口县西北沿河乡(岔溪河场)。《明史·张令传》:崇祯十三年(1640)二月,“大败(张献忠义军)玛瑙山,走岔溪,千江河,令复与副将方国安大破之”。即此。

  • 永宁堡

    ①明置,属义州卫。在今辽宁义县东。《方舆纪要》卷37义州卫:永宁堡“在卫东三十里”。②明置,在今辽宁昌图县西南。明《全辽志》卷2:开原有永宁堡。民国《奉天通志》卷74昌图县:“茨榆城子为明永宁堡故地。

  • 莲花砦山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4曲阳县: 莲花砦山 “大山居中,峰峦九出,状如莲花。周回峻绝,惟一径可通,中为空谷。其下临水,深不可测。昔人于此避兵,因以砦名”。

  • 云中都督府

    唐贞观四年(630)析突厥颉利右部置,治云中古城(即北魏云中郡治盛乐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古城)。统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等,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龙朔三年(66

  • 竹洼寺

    又作竹瓦寺。亦名卓瓦公巴。即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清末刘赞廷《波密日记》:由波罗“七十五里至甲惹同宿,七十里至竹洼寺宿”。即此。“竹洼寺”,藏语意为众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