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岳庙

东岳庙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祀东岳泰山神。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遭火焚,四十一年再重建。仍保存元、明两代建筑风格,东配殿后檐保留元木构件。全庙规模宏大,分为东、西、中三组院落,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等;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等;中院有山门、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等。殿内原有东岳大帝、侍臣像、神主等,现已不存。院内元、明、清各朝碑石林立,约有百余块,其中元赵孟頫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最为名贵。


俗称柏山寺。在山西省蒲县城东柏山山顶。为道教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规模宏大,由山门、凌霄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及环周楼阁等60余座建筑组成。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现存行宫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殿内塑有黄飞虎坐像。最后地平以下由15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120余躯塑像,高度与人相等,为国内现存庙宇中稀有的明代泥塑佳作。


猜你喜欢

  • 两浙路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为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杭州(今浙江杭州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全部、上海市及江苏省茅山、长荡湖一线以东地区。熙宁七年(1074)分为二路, 寻合为 一。熙宁九年(1076)复分,

  • 长乐洞

    即荆山洞。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太极洞。《方舆纪要》卷29广德州:五花岩山“其相近者曰长乐洞,广数丈,深不可测”。《清一统志·广德州》:“《州志》:有大洞在州北六十里,一名长乐洞。洞口如厦屋四五间,可

  • 马底驿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五十里马底驿乡。《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怡容驿”条下:马底驿“元置堡,明初改为驿”。清置马底镇巡司。

  • 石横镇

    金置,属平阴县。即今山东肥城市西五十里石横镇。在山东省肥城市西北部。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8.4万。镇人民政府驻石横村,人口 2000。该村建于东周,因邻近一条石头山沟得名“石沟”;一说金代后期曾有一

  • 粟末部

    隋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吉林长白山北,松花江流域。因水得名。《新唐书·北狄传》:“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 为七部中最强者。唐中期统一靺鞨诸部建渤海国。

  • 罗侯关

    在今广西南丹县南。《方舆纪要》 卷109南丹州: 罗侯关,“ 《图经》 云: 在州西”。《清一统志·庆远府》: 罗侯关 “在南丹土州南二十五里,与那地州接界”。

  • 折墌城

    一名薛举城。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北十五里。《元和志》卷3保定县:折墌故城,“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德元年讨平之”。《方舆纪要》卷58泾州:折墌城“亦曰薛举城。唐初薛

  • 听讼观

    三国魏洛阳楼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中。《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三年(229),“改平望观曰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本名平望观。北魏置,在今河南省洛

  • 沔阴戍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百里。晋置戍于此。《晋书·石季龙载记》:“以夔安为征讨大都督,统五将步骑七万寇荆扬北鄙。石闵败王师于沔阴,将军蔡怀死之。”

  • 西盟

    清光绪十八年(1892)置西盟土把总,属镇边直属厅。治所即今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拉祜语“西盟”意即金子。另说“西”取自族名拉祜西,“盟”即歃血盟誓,拉祜、佤、傣、傈僳各族在镇边厅治所之西盟誓, 因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