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周王陵

东周王陵

东周建都洛阳,历二十二代国王,但因史籍失载,致使多数王陵难以确定墓主。从现有史料和考古资料,东周王陵大致可分三个陵区:(1)周王区。在今洛阳市西南周山附近。因山上有东周王陵,故名。此处现存土冢四个,其中三个相依的土冢居东,俗称“三山”。“三山”以西750米处又有一孤冢。“三山”以中间一冢最高,直径75米,高34米;东侧的一冢直径65米,高30米;西侧的一冢直径51米, 高26米。据历代传说, 这里为周敬王、悼王、定王的陵墓。“三山”以西的孤冢巍峨高耸,直径约115米,高近50米,世人称其为周灵王冢。(2)王城陵区。在今洛阳市纱厂南路以东、西工区中心一带。1957年钻探四座东周墓,平面呈现“甲”字形,一侧为近方形的墓室,墓室周围充填河卵石和木炭以防潮防盗,另侧为墓道。发掘出的1号墓室长10米,宽9米,距地表深12米许,南端的斜坡墓道长达40米,墓道和墓圹的壁上,都施红、黄、白、黑四色的彩绘,葬具周围积石积炭。此墓曾遭两次盗掘,从残存的随葬品看,有铜质车马器、玉器、铁器和彩绘陶器,其中石圭还带有“天子”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些大墓附近还陆续发现有规格较高的铜器墓、编钟墓、车马坑、随葬坑等。这里可能是东周早期的王陵区域。(3)金村陵区。在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端。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钻探出一座长19米、宽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长60米。大墓周围另有二十余座大小墓葬,还有陪葬的车马坑。《水经·洛水注》 引《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太仓位于汉魏故城东北角,即今金村东。金村与翟泉相邻,此大冢应是周景王的陵墓。周威烈王墓也在金村一带。《水经·谷水注》 曰:“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


猜你喜欢

  • 双岔沟镇

    即今吉林集安市西北双岔乡。民国《辑安县乡土志》:“双岔河,城西一百二十五里。”

  • 中庆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善阐路置,为云南行省省会。治所在昆明县(今云南昆明市)。辖滇池周围地区及今云南禄丰、易门、宜良、嵩明等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善阐路

  • 中卢县

    ①亦作中庐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南。一说在南漳县东北。三国魏属襄阳郡。南朝梁废。②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义清县置,属襄州。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旧县铺。宣和元年(1119)属襄

  • 南郑县

    ①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二里。《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即此。据《水经·沔水注》: “ 《耆旧传》 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

  • 东州

    古时多泛称东方为东州,南、北、西方为南、北、西州。如《楚辞》:“嘉南州之炎德兮’;《战国策》:“秦穆公一胜而霸西州”;《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裴注引张璠《汉纪》:东汉郑泰称董卓“出自西州”,又说“东

  • 丙王山

    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方舆纪要》卷121独山州:丙王山“在(烂土)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古山名。在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南

  • 宏村市

    即同安镇。今江西黎川县西南宏村镇。

  • 在今河南新安县西北。《战国策· 魏策二》: 成恢谓韩王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即此。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新安县西北。《战国策·魏策二》:成恢谓韩王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即此。

  • 建康城

    西晋建兴初改建业 (邺) 为建康,为东晋、南朝都城。主要有四城: 中为台城,东晋成帝时建。在今鸡鸣山南、乾河沿北。为皇宫及台省 (中央政府) 所在地; 西为石头城,东汉建安十七年 (212)孙权建。在

  • 睡心山

    本名羊岵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清光绪 《汉阳县志》 卷1: 羊岵山 “山上有巨石,刻‘睡心山’ 三大字。旁一石刻 ‘秦子成嗜湖山,生于斯,读于斯,游历十年,而复老于斯,自制 《睡心山房集》,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