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蜀

三蜀

①秦灭蜀国置蜀郡,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本一蜀国,称为三蜀。辖地相当今四川中部,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及云南金沙江下游以东,会泽以北地区。西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刘逵注: “三蜀,蜀郡、广汉、犍为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②唐代三蜀指东川、西川及汉川。《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王宗涤对王建曰:“三蜀略平,大王听谗,杀功臣可矣。”胡三省注:“东西川及汉川为三蜀。”


秦灭巴、蜀置巴郡、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两郡地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四川省中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宣威市以北及贵州省西北地区。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猜你喜欢

  • 洪山县

    1949年由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析置,治茅茨畈 (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洪山镇)。1955年撤销,并入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旧县名。1949年析随县、枣阳、宜城、钟祥4县置,治茅茨畈(今湖北随州

  • 宝庆县

    1913年改邵阳县置,属湖南湘江道。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1922年直属湖南省。1926年复改邵阳县。旧县名。原宝庆府附郭首县邵阳县,1912年裁县留府,1913年裁府改邵阳县。旋又易名宝庆县,采用旧府

  • 解玉溪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风路大慈寺南。《方舆胜览》卷51成都府: 解玉溪 “在大慈寺之南。韦皋所凿,用其沙解玉则易为功”,因名。

  • 锡县

    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三国魏为锡郡治,后属魏兴郡。南齐属齐兴郡。西魏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属汉中郡。三国魏、晋属魏兴郡。西魏废。

  • 宁河堡

    ①在今陕西佳县北朱家坬乡附近。《宋史·地理志》晋宁军:宁河堡“地名哥崖岭,元符二年同砦赐名”。②即今甘肃和政县。明于此置和政驿。1929年又置和政县。

  • 封桥

    即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西枫桥镇东。宋周遵道 《豹隐纪谈》: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见“枫桥”。

  • 赤水山

    即今浙江永嘉县西北白泉乡北大若岩。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方舆纪要》卷94温州府永嘉县“破石山”条: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

  • 西沙门镇

    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沙门村。《清一统志·卫辉府》:西沙门镇“在延津县西二十里。其东十里为东沙门镇。明弘治中,改置香台巡司于此”。

  • 武功镇

    即今河南舞钢市东北十四里武功乡。民国 《西平县志》 卷14: 同治五年 (1866) 正月,捻军大败于县南古蔡寨,“西窜出山店及舞阳武功二镇”。在陕西省武功县西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

  • 万安街

    即今安徽休宁县东南万安镇。清道光《休宁县志》卷1:万安街在“县东五里, 长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