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口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镇南。《方舆纪要》卷90新城县:葛溪“其源有三:一出县西六十五里之渔洲山,曰西溪;一出县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釜源溪;一出县西六十里之灵隐洞,曰盘石溪。至南新城而三水合流,谓之三溪口”。明初李文忠将何世明败张士诚军于三溪口,即此。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镇南。《方舆纪要》卷90新城县:葛溪“其源有三:一出县西六十五里之渔洲山,曰西溪;一出县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釜源溪;一出县西六十里之灵隐洞,曰盘石溪。至南新城而三水合流,谓之三溪口”。明初李文忠将何世明败张士诚军于三溪口,即此。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西南部之六横岛。《清史稿·地理志》 定海直隶厅:“又六横山西对前仓嘴,牛鼻山扼其中。”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五十里。古名寿河,即涧河支流。《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故城河 “河东入射阳湖,西南连黄浦。明宏治间尝浚之,以达盐城、高邮、宝应、兴化诸处”。
在今河南西峡县东南。《元和志》 卷21菊潭县: “本汉郦县武陶戍之地。后魏废帝因武陶戍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为菊潭县。”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山西和顺县。《元和志》 卷13和顺县: “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 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省入辽山县,元祐元年 (1086)
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右所乡。明置右所土千户。
西晋末置,为江夏郡治。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临嶂山下。《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径沌阳县北,处沌水之阳也。”后属江夏郡。南朝陈废。古县名。西晋末置,治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西。因“处沌水之阳”(《
即今山东高密市东北三十里河崖乡。民国《高密县志》 作河崖镇。在山东省高密市境东北部。面积112.6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崖,人口 9000。 明初贾氏立村,因处胶河故道北岸,故名。19
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南部。《左传》: 哀公十年 (前485),“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即此。
即今河南安阳县西四十里水冶镇。金置辅岩县于此。元初废县为镇,属安阳县。民国时置安阳县佐于此。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9.1万。镇人民政府驻水冶,人口4.3万。东魏以前名牵口冶,为冶铁
亦名石城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50隆州:石城山“在仁寿县。一名石矩山。其山有石壁似城,因名。绝顶望见峨眉。有平等寺、西峨寺”。《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石矩山在“县东北八里。亦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