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湘

三湘

①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称“三湘”。一说湖南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②即三湘浦。又名湘浦。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城陵矶,洞庭湖水入长江处。《梁书·侯景传》:天监中,释宝志曰“起自汝阴死三湘”,即指侯景。《方舆纪要》卷77华容县:湘浦,“后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故亦名侯景浦”。


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东海洋山,与漓水合流,称为漓湘;东北流,至湖南省永州市西合潇水,称为潇湘;又东北流,至衡阳市北合蒸水,称为蒸湘:总称“三湘”。一说湘江入洞庭湖合沅水称为沅湘,与潇湘、蒸湘总为三湘。《太平寰宇记》全州清湘县则以湘源(今广西全州县西)、湘潭(今湖南衡山县东北)、湘乡(今属湖南)为“三湘”。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诗:“选曹分五岭,使者历三湘。”王维《汉江临眺》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其“三湘”当指整个湘水流域。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猜你喜欢

  • 西隆县

    1913年改西隆州置,属广西田南道。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1年与西林县合并为隆林县,1953年改为隆林各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隆林各族自治县。旧县名。1912年由西

  • 平都亭

    在今河北武强县(小范)西南平都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汉惠帝五年(前190),封刘到为“平都”侯。即此。

  • 峡水

    在今广西灌阳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7灌阳县: 峡水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县北七星、抱子诸山,西南流经峡山,因名。其间有大龙、大埠、三贵诸滩,又南入于灌水”。

  • 对峙河汛

    即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官坪乡(对峙河)。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对峙河“《光绪舆地记》:在县东北八十里。驻外委”。

  • 富庶县

    辽开泰二年 (1013) 置,属大定府。治所在今辽宁建平县东。蒙古至元三年 (1266) 废。后复置,属大宁路。明初废。古县名。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治今辽宁省建平县东公营子村,属大定府。蒙古至

  • 上川南道

    一名建昌道。清代四川省五分巡道之一。治所在雅安府(今四川雅安市)。辖雅安、嘉定、宁远三府,眉、邛两直隶州,相当今四川大邑、眉山、乐山、自贡、甘洛、金阳以西地区,西藏江达、贡觉二县及芒康县部分地。(1)

  • 铜坑泉

    在今湖南郴州市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82郴州 “北湖” 条下: 铜坑泉 “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相传泉旁产铜,因名”。

  • 朝汉台 (臺)

    又名朝台。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北。《初学记》 卷24: 朝汉,“沈怀远 《南越志》,熙安县东南有固冈,高数十丈,冈西南为羊肠道。说者云,尉佗登此望汉而朝宗,故曰朝汉台”。

  • 静安军城

    五代周于李晏口置,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旧五代史· 周书 · 世宗纪二》: 显德二年 (955),“以李晏口为静安军,其军南距冀州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夹胡卢河为垒,……及垒成,颇扼要害。自是敌骑虽至

  • 统军川

    又名通军水。即今山西洪洞县南汾水东岸支流。《周书·武帝纪》: 建德五年 (576),武帝伐齐,“郑国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即此。古水名。又作通军水。即今山西省洪洞县南汾水支流。北周建德五年(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