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关

三关

①三国蜀汉阳平关(今陕西宁羌县西北)、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的总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

②又称义阳三关。南北朝时黄岘、武阳、平靖三关的总称。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 《南齐书·州郡志》 司州:“(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③五代周以益津、瓦桥、高阳为三关,关北属辽。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瓦桥关即今雄县。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今霸州市东信安镇),无益津关。

④一名外三关。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即内三关),并为京师屏障。北边有事,必分别戍守之。

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后汉书·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上党关在今屯留县(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


三个关的总称。(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均在今山西省。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市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即此。 (2)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江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3)即黄岘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平靖关(今信阳市西南)、武阳关(今罗山县南)。均在今河南省境内。见“义阳三关”。(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均在今河北省。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益津关在今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而无淤口关。(5)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猜你喜欢

  • 狮子滩

    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沅江中。《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 “黔江” 条下: “县 (治今黔城镇) 南三里有狮子滩,水势深阔,湍流潋滟。” 《清一统志·沅州府一》: 狮子滩 “下有伏石,状如狮子,因名。水流至

  • 化穆县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置,属绥建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南五十里。南朝梁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十三年(639)又废。

  • 巴克什营

    即今河北滦平县西南六十里巴克什营镇。清置巴克什行宫。

  • 哲松站

    又作鄂佛罗站。清置,故址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金珠乡。《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 “亦名哲松站。在吉林城西北五十里”。

  • 双冈

    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北。《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魏博帅田悦拒命,河东帅马隧“命大将李自良等御之于双冈”。胡三省注:“双冈在邯郸西北、临洺之西,亦名卢家疃。”即此。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资治通

  • 邹州

    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辖境相当今山东邹平、高青等县地。八年(625)废。唐武德元年(618年),治临济县(今山东章丘市西北)。八年废。

  • 乞活台

    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繁台。汉为吹台。西晋末,乞活居此,俗称乞活台。《水经·渠水注》:“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

  • 站川水

    即露跳水。源出今陕西延川县西南,东北流入秀延水。《水经·河水注》: “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 《水经注疏》: “会贞按: 今有站川水,出延川县西山,东流入清涧河,或疑即此《注》 之根水,

  • 钟 (鍾) 山千户所

    明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即今广西钟山县。后废。

  • 鸦路镇

    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明初置鸦路镇巡司于此。成化十二年 (1476)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