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津

问津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长沮便说,他既然被称为圣人,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还问什么呢?

【出典】: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例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指 “询问”、 “打听”,如 “无人问津”即言 “无人过问”、“无人打听”。

问津”此义从何而来呢?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桃花源记》,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夹岸桃花盛开,景色分外迷人,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山有个洞,洞中有光,他便进去了。洞越来越大,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以便日后再来寻访。到了武陵郡后,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让渔人做向导,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标记都不见了,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

那山洞里面的世界,人们说是 “世外桃源”。

后来,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 “欣然前往”,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故了,“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问津”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

问津”一语最早见于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但表示 “询问”、“过问”、“打听”等义并被广泛使用,则缘于 《桃花源记》。


【词语问津】   汉语词典:问津

猜你喜欢

  • 孤山鹤

    同“孤山梅鹤”。丁以布《题西泠扶醉照片寄亚子用吹万韵》:“独醒我是孤山鹤,来伴花间醉八仙。”【词语孤山鹤】   汉语大词典:孤山鹤

  • 乱无象

    《左传.襄公九年》:“国乱无象,不可知也。”孔颖达疏:“象谓妖祥有所象似以戒人也。国若无道,灾变亦殊,既无所象,故不可知也。”后指国家混乱无道为“乱无象”。汉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 失诸交臂

    同“失之交臂”。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这些往事,我今天来重提,只是表明我自己的遗憾。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真可以说是失诸交臂。”见“失之交臂”。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我与鲁迅的

  • 班超投笔

    同“投笔从戎”。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词:“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清黄遵宪《过安南西贡有感》诗:“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

  • 纥字不识

    谓不识字的文盲。清代翟灏《通俗编.文学.纥字不识》:“《懒真子》:臧武仲名纥,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颖士曰:‘汝纥字也不识耶?’俗言瞎字不识,又纥字之讹。”主谓 不识字。《通俗编·文学》引《懒

  • 牝晨

    同“牝鸡司晨”。《南史.后妃传论》:“后主嗣叶,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明方孝孺《戒妖文》:“牝晨羝乳,人以为异,斁伦败俗,其祸尤著。”【词语牝晨】   汉语大词典:牝晨

  • 其愚不可及

    见〔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 补天漏

    同“补天”。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叔夜于仙绝缘

    源见“王烈髓”。指无缘得道成仙。清黄景仁《夜起》诗:“君平与世原交弃,叔夜于仙已绝缘。”

  • 两绶金赏

    《汉书.金日磾传》:“日磾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及赏嗣候,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邪?’霍光对曰:‘赏自嗣父为侯耳。’……时年俱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