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郊:唐诗人孟郊。岛:唐诗人贾岛。寒、瘦系指孟郊贾岛二人诗的意境简啬孤峭,不够开朗。这是苏轼对孟郊贾岛诗的艺术风格的评价。后用此语指清峭瘦硬的诗风。

明.李维祯《林和清先生诗题词》:“即不足拟孟襄阳(孟浩然),其于郊寒岛瘦,似不多让。”

宋.朱熹《次韵谢刘仲行惠笋》诗之二:“君诗高处古无诗,岛瘦郊寒讵足差。”


见“岛瘦郊寒”。清·郑板桥《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长吉鬼语,诗非不妙,吾不愿子孙学之也。”


【典源】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新唐书·孟郊传》:“郊为诗有理致,最为 (韩) 愈所称,然思苦奇涩。”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孟郊》:“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如《下第》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之类,皆哀怨清切,穷入冥搜。”《唐才子传·贾岛》:“元和中,元、白变尚轻浅,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岨峿。”

【今译】 唐代诗人孟郊作诗义理很深,受到韩愈的称赞,多为感伤自己不遇。年纪老迈,家计贫寒,诗思苦涩,读了令人低沉,如《下第》诗等,格调哀怨清切,反复搜索枯肠。同时诗人贾岛,也刻意追求诗的格调,强调苦吟,反对浮艳。当他穷思冥想时,即使有王公贵人经过,也不知道。他平时交往的都是世外的高人,生计萧条,一生不得意。因他二人的诗风都是清峭瘦硬,好作苦语,苏轼评论为“郊寒岛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诗人苦吟; 或指诗人命运淹蹇、穷困。

【典形】 岛瘦、寒郊、郊岛、郊寒岛瘦、郊穷、穷贾岛、诗穷孟郊、瘦岛、瘦岛吟。

【示例 】

〔岛瘦〕 清·唐孙华《宫恕堂以诗见寄》:“文咏追陪惭岛瘦,酒杯酬劝厕辛迂。”

〔寒郊〕 元·张可久《小桃红·忆疏斋学士郊行》:“寒郊瘦岛,尘衣风帽,诗在灞陵桥。”

〔郊岛〕 元·白朴《水调歌头·予儿时在遗山家》:“怀沙千古遗恨,郊岛两诗囚。”

〔郊寒岛瘦〕 明·冯惟敏《新水令·访沈青门乞画》:“一行书铁画银钩,一联诗郊寒岛瘦。”

〔郊穷〕 清·顾绍敏《龙友王斗文小饮作歌》:“所疑云龙本一气,愈何轩达郊何穷。”

〔穷贾岛〕 宋·苏轼《是日宿水陆寺》:“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诗穷孟郊〕 元·张可久《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文魔贾岛,诗穷孟郊,酒困山涛。”

〔瘦岛〕 明·袁宏道《赠陈正夫》:“诗能穷人穷者工,瘦岛寒郊无饱顿。”


【词语郊寒岛瘦】  成语:郊寒岛瘦汉语词典:郊寒岛瘦

猜你喜欢

  • 破竹之势

    源见“势如破竹”。喻不可阻挡的形势。《北史.武帝纪》:“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郭沫若《北伐途次》四:“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

  • 封禅树

    同“大夫松”。清吴伟业《八风诗.东北风》:“万乘雨休封禅树,八神波断羡门山。”【词语封禅树】   汉语大词典:封禅树

  • 亡簪

    源见“刈蓍遗簪”。谓怀念故旧。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是以江 汉之君,悲其坠屦;少原之妇,哭其亡簪。”【词语亡簪】   汉语大词典:亡簪

  • 春兰兮秋菊,无绝兮终古

    终古:永远。 春天有兰花,秋天有菊花,馨香百代,传之无穷。语出《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宋.徐铉《武成王庙碑》:“镂金石以表德,荐馨香而受祜。春兰兮秋菊,无绝兮终古。”

  • 鹤怨周颙

    源见“北山移文”。讥弃隐出仕之人。唐罗隐《寄右省王谏议》诗:“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 唐举

    借指相术者。唐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诗: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 ●《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又见《史记·蔡泽列传》: “蔡泽者,燕人也。

  • 百二

    同“百二山河”。《周书.贺兰祥传》:“固则神皋西岳,险则百二犹在。”【词语百二】   汉语大词典:百二

  • 寸阴是惜

    同“禹惜寸阴”。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主谓 珍惜每一寸光阴。语本《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

  • 方丈僧

    源见“方丈”。指寺院的住持。清袁枚《新齐谐.徐四葬女子》:“徐自外掩门,奔往善觉寺,告方丈僧圆智。”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西邻有禅寺,方丈僧与余交最善。”【词语方丈僧】   汉语大词典:方丈

  • 七臣

    《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郑玄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争谓谏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后汉书.刘瑜传》:“惟陛下设置七臣,以广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