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谊重,功利轻
《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武帝即位,仲舒以贤良对策。他的《对贤良策》中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话。“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中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话,故后遂用为重道谊轻功利的语典。
清.陈沆《扬州城楼》诗:“道谊既轻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此反其意而用之。
《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武帝即位,仲舒以贤良对策。他的《对贤良策》中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话。“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中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话,故后遂用为重道谊轻功利的语典。
清.陈沆《扬州城楼》诗:“道谊既轻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此反其意而用之。
同“郭家金穴”。清赵翼《怀塞外友人》诗:“岂期飞语传金穴,竟挂弹章出玉门。”清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金穴百丈深,求取用不竭。”【词语金穴】 汉语大词典:金穴
旧指人出名后会招来麻烦,就像猪长肥后要被宰杀一样。 常形容某些为了保住自己名位而谨言慎行的人。语出《红楼梦》八三回:“凤姐道:‘俗语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鲁迅《花边文学.趋时
文:文华,文采。质:质朴,朴实。彬彬:指文质配合恰当。 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才能成为君子。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唐.孙虔礼《书谱》:“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
源见“宁戚饭牛”。写贤才未遇,生活贫困。金元好问《麦叹》诗:“单衣适至骭,一剑又蒯缑。”
源见“圯桥进履”。指张良受《太公兵法》的桥。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吕望垂竿于渭涘,道峻匡周;张良授策于圯桥,功崇佐汉。”【词语圯桥】 汉语大词典:圯桥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三国时,蜀将张飞封为征虏将军,故称张征虏。后常借以咏张姓的将军。唐.王维《送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颜挺之传》:“(李)林甫引萧炅(音jiǒng)为户部侍郎,尝与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按应读“蒸尝伏腊”。)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伏日
弟子:门徒;学生。此典指孔子大约有门徒三千多人。后以此典比喻老师教学有方,门徒众多;或形容尊敬有学问之老师,自己愿作学生受教。 当时,孔子用诗、书、礼、乐之内容作为教材教学,前来学习的学生大概有三千多
《晋书.惠帝纪》:“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有蒙蔽皆此类也。”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
同“青箱学”。宋刘弇《蒋沙庄居》诗之六:“家有青缃学,儿传《急就章》。”【词语青缃学】 汉语大词典:青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