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出典】: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用于传闻方面。→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也作“道听涂说”。


解释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里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在道路上听说,又在道路上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

吕氏春秋·察传》也说:“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马猴,马猴像人,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听了后不加考察,还不如不听。”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其一,鲁哀公听到“乐正夔一足”这话,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孔子说,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二,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家里人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后,传说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不对啊,是己亥过河。因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错了。”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

例句

作为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表明,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


【词语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汉语词典:道听途说

猜你喜欢

  • 泰去否来

    源见“泰否”。谓好事到了尽头,坏事就来了;好运去而厄运来。唐戎昱《赠别张驸马》诗:“泰去否来何足论,宫中晏驾人事翻。”

  • 何武劾腐儒

    《汉书.何武传》:“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 乌裘十上还

    源见“季子貂敝”。指仕途受挫,屡遭冷遇。唐骆宾王《途中有怀》诗:“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 秋毫之末

    秋季时,兽类新长的细毛的尖端,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朱熹集注:“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一车柴草。偏正 秋天动物新换的绒毛的末端,

  • 麈拂

    源见“麈尾清谈”。借指清谈。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逸则为麈拂,旷则为鞋笠。”【词语麈拂】   汉语大词典:麈拂

  • 山公识

    同“山公藻鉴”。宋黄庭坚《和范廉》:“汲直非刀笔,山公识宁馨。”

  • 灞上军

    源见“细柳营”。指纪律松弛的军营。清林寿图《灞桥》诗:“水声呜咽结愁云,儿戏当年灞上军。”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鲜,少:克,能。泛指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召穆公斥责周厉王无道所作的一首诗中说,不象样子的上帝啊,下方的君主。不按常规办事,政令实在邪僻。老天生下这众百姓啊,他们的命运谁管。制定的法令变来变去啊,大

  • 天岂丧斯文

    同“天畏丧斯文”。宋陈师道《胡士彦挽词》:“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

  • 一扫素壁

    《白氏六贴》(唐.白居易撰):“王子敬过戴安道,饮酣,安道求子敬文,子敬攘臂大言曰:‘我辞翰虽不如古人,与君一扫素壁。’今山阴草堂碑是也。”宋.王明清《挥尘录》:“宣和中,苏叔党游京师,寓景泰寺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