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约九十里。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待以上宾之礼,公子重耳非常感激。楚成王问他,您如返国为君,将怎样回报我?公子重耳答道:“美女、绸缎、玉器、羽毛、皮革、象牙,您这里应有尽有,那些波及晋国的,都是这里所剩余的,我实在想不出来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说:“即使如此,总也得有点报答吧?”公子重耳说:“如果托您的洪福,我能回到晋国为君,将来两国发生了战争,那我就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的宽大,那么我只好和您较量一下了。”五年后,晋楚交兵于城濮时,晋文公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军统帅成得臣,仍然向前进攻,终于发生了城濮之战。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例句】:

明·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王)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人书,受学于愧虚易时中,愧虚谓当退避三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10回:“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述补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退让。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儒林外史》10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矣。”※舍,不读作shě。△多用于表示不敢相争或讨厌接触。→望而却步↔长驱直入 一往无前


解释舍:古代行军的里程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指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与对方较量高低,或表示回避。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打算另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害死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出逃国外。

公元前637年,重耳逃到楚国,得到楚成王的款待。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公子您假如返回晋国,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假如能够借助您的福气,得以返回晋国,那么以后如果晋、楚兴兵交战,我将后退九十里避让您。假如这样还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再与您周旋。”楚国大将子玉请楚王杀掉他,楚王说:“重耳志向宽广而勤俭,温文尔雅且彬彬有礼,跟从他的人都恭敬宽厚,忠勇有力。以后振兴晋国的应该就是他了。老天将要扶助他,谁还能够废弃他呢。违背天意一定会有大的灾难。”于是把他护送到了秦国。重耳得到秦国帮助,五年之后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后来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然实现诺言,后退三舍以避让楚军。楚军将领子玉认为正可趁晋军的避让而进军攻击,没想到晋军早有防备。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军大败而结束。

例句

她太泼辣,许多人见了她都要退避三舍。


【词语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汉语词典:退避三舍

猜你喜欢

  • 诗者,志之所之

    志:思想感情。 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语出《文选.卜子夏〈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徐铉《邓生诗序》:“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故君子有志于道,无位于时,不得

  • 赋归

    同“赋归欤”。宋朱熹《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驿骑黄尘里,莫待迷途始赋归。”【词语赋归】   汉语大词典:赋归

  • 钟鸣饭

    源见“碧纱笼”。谓受到礼遇。元 萨都剌《赠䜣笑隐长老》诗:“客遇钟鸣饭,僧披御赐衣。”【词语钟鸣饭】   汉语大词典:钟鸣饭

  • 杯中影

    源见“杯弓蛇影”。喻指疾病。明李东阳《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二首》之二:“疑蛇已辨杯中影,病鹤长怀海上心。”

  • 竖子居肓

    源见“病入膏肓”。指病情险恶。宋陆游《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 (晋景公) 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

  • 惭海若

    源见“望洋兴叹”。借指因不如人家而自感惭愧。宋辛弃疾《哨遍.用前韵》词:“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

  • 腹坦东床

    源见“坦腹东床”。指佳婿。明阮大铖《燕子笺.授画》:“愿年年花下人无恙,祝椿萱眉介南山,又何必结丝罗,腹坦东床。”

  • 和商鼎

    源见“盐梅和鼎”。借以咏梅。唐羊士谔《东渡早梅一树岁华如雪酣赏成咏》:“晚实和商鼎,浓香拂寿杯。”

  • 长孺然灰

    同“死灰复燃”。然,“燃”的古字。唐骆宾王《畴昔篇》:“冶长非罪曾缧絏,长孺然灰也经溺。”

  • 文无点易

    同“文不加点”。《南史.谢朓传》:“时荆州信去倚待,朓执笔便成,文无点易。”【词语文无点易】  成语:文无点易汉语大词典:文无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