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公元前272年,范雎自魏入秦。次年,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他说,大王您越过韩、魏领土而攻打强齐,不是好计策。出兵少,对齐国不构成威胁;出兵多了,则为秦国所力不能支。得了土地,秦国又不能占有,反而肥了韩、魏。您不如连结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所得土地不论多少,都会为秦国所有。现在舍近而攻远,实在是很笨的法子。他的这一建议为秦王所采纳,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出典】:

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例句】:

宋·朱熹《答王南卿》:“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亦其狡计之过人也。”


并列 结交距离远的国家,攻打邻近的国家。战国时范睢为秦国制定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也用以泛指待人处世的方法。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其中有的原是文言余孽,借此先来打击当面的白话和翻译的,就是祖传的‘~’的老法术。”△用于交往方面。


解释交:结交,结盟。攻:进攻,攻占。结交远处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用来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范雎本来是魏国人,他随从须贾出使齐国时,受到齐襄王的赏赐,须贾非常生气,以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须贾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事,魏齐将范雎打得半死,扔在厕所里。范雎装死逃出了魏国,化名张禄进入秦国,游说秦昭王。他对秦昭王说:“在对外政策方面,大王不如结交远处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假如这样,那么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现在不攻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远处的国家,恐怕有点不对头啊。”秦昭王在他的建议下攻占邢丘,使魏国主动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为自己的宰相。

例句

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常用的外交策略。


【词语远交近攻】  成语:远交近攻汉语词典:远交近攻

猜你喜欢

  • 张俭无家

    源见“望门投止”。指漂流无依。清汤贻汾《百字令.题石敦甫司马松菊犹存图》词:“谁识张俭无家,江湖满眼,百口怜鸿爪。”

  • 罩碧纱

    同“护碧纱”。唐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

  • 汉将营

    源见“细柳营”。指细柳营所在地。借以咏柳。唐段成式《折杨柳》诗之六:“隋家堤上已成尘,汉将营边不复青。”

  • 豫让酬恩

    源见“漆身吞炭”。谓义士舍身为主报仇。唐胡曾《咏史诗.豫让桥》:“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 玉石

    源见“玉石俱焚”。喻好与坏,贤与愚。《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唐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词语玉石】   汉语大词典:玉石

  • 不妄语

    《南史.何远传》:“何远性耿介,无私曲。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何远曾经开玩笑说:“谁能指出我说的话不实

  • 比干受策

    《后汉书.何敞传》:“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六世祖比干,……武帝时为廷尉,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唐.李贤注引《何氏家传》:“〔六

  • 鹏程三万里

    同“鹏程万里”。唐唐彦谦《留别》诗:“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

  •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有名的工匠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却不能够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 表示学习不能单靠师传,还要靠自己的钻研。语出《孟子.尽心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明.缪希雍《葬经翼.难

  • 我白君元

    《旧唐书.元稹传》:“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吟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 白焉。”二人文集皆冠以穆宗年号“长庆”。后因以“我白君元”称彼此是诗人好友。宋刘辰翁《酹江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