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纪》:“明帝性孝爱,……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东汉明帝忠孝爱人,在祭太后时看到亡母遗物,睹物思人,令下人更
源见“骑鹤上扬州”。形容既富贵又成仙。清黄遵宪《游箱根》诗:“缠腰更骑鹤,辟俗还食肉。”
见:同“现”。 天下有道就出仕,天下无道就隐居。 古代儒家宣扬的处世原则。语出《论语.泰伯》:“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明.冯梦龙《精忠旗.岳侯涅背》:“尽忠两字谈
《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自号抱扑子,因以名书。”“洪坐至日中,兀
《晋书.刘毅传》:“既而悦食鹅,毅求其余,悦又不答,毅常衔之。”东晋.刘毅,生活很贫苦。有一次去见江州刺史庾悦,悦正在食鹅炙。刘毅要求把剩下的鹅肉给他吃,庾悦不回答他,他就衔在嘴里吃。后常比喻求人施舍
《文选》卷三十四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西汉文士枚乘在《七发》中用根已半死的桐树
鸣:鸣叫。这里泛指有所抒发。 事物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要有所抒发。 后多指人的遭遇不平就要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
源见“达摩面壁”。喻长期勤苦攻读或端坐静修。清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十五:“十年面壁精勤甚,多恐量腰减带围。”
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jiāo,矢跃出)。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yīīxū,开口笑)。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晋张华注
同“无弦琴”。唐李白《赠崔秋浦》诗之二:“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