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

指讲话简略而又抓住重点。管辂(209-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三国魏术士,精通《易》和占卜。一次,何晏邀请他谈论有关《易》的九个难题,并为其谈论折服。当时邓飏也在场,便问管辂:“都说你精通《易》,而为何言语中却一点儿也不涉及《易》的辞义呢?”管辂回答说:“凡是精通《易》的,都不谈论《易》。”何晏很欣赏他的回答,笑着说:“回答得可谓既简炼而又命中要害啊。”

【出典】: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卷29第821页:“辂为何晏所请,果共论《易》九事,九事皆明……时邓飏与晏共坐,飏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寻声答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33回:“我和你们说句要言不烦的话,阃以外将军制之,你们还有什么为难的不成?”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


主谓 要,扼要;烦,烦琐。言论、文章简明扼要。《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辂寻声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晏含笑而赞之:‘可谓~也。’”鲁迅《彷徨·高老夫子》:“础翁的大作……‘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百读不厌。”△褒义。多用于言谈或作文方面。 →言简意赅 片言居要 ↔博士买驴。也作“约言不烦”。


【词语要言不烦】  成语:要言不烦汉语词典:要言不烦

猜你喜欢

  • 袁宏泛舟

    源见“咏史船”。用以表达人生飘泊不定的感慨。明 汤式《天香引.中秋戏题》曲:“叹浮生动不动静不静似袁宏泛舟,算哀弦上不上下不下如庾亮登楼。”

  • 血化为碧

    指人死后鲜血凝结为碧玉,比喻精诚之至。《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匵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周贤臣。主谓

  • 三尸五鬼

    源见“三尸”、“五鬼”。指同时狼狈为奸的五个人或星命家所称的恶煞之一。比喻奸佞之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谏官欧阳修奏事延和殿,面论淑(李淑)奸邪,退又上言:‘淑朋附吕夷简,在三尸五鬼之数

  • 魏珠

    源见“魏车委照”。指宝珠。南朝 陈 贺力牧《乱后别苏州人》诗:“照庑同燕石,光车等魏珠。”【词语魏珠】   汉语大词典:魏珠

  • 青衿子

    源见“青衿”。指学子,青年书生。唐陈子昂《登泽州北楼宴》诗:“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明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当时稚齿青衿子,平揖方伯古诸侯。”【词语青衿子】   汉语大词典:青衿子

  • 七手八脚

    形容手脚之多。清代翟灏《通俗编.身体.七手八脚》:“《五灯会元》:德光上堂偈云: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逆,打成一片。”后多用来比喻人多动作纷乱。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 宁戚浩歌

    同“宁戚叩歌”。前蜀韦庄《云散》诗:“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伤时亦浩歌。”

  • 不脂户

    比喻说话少的人。《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高诱注:“言其不多鸣,故不脂之喻无声也。一说,不脂之户难开闭,亦喻人少言语也。”【词语不脂户】   汉语大词典

  • 覆车之轨

    汉.陈忠《清盗源疏》:“前年渤海张伯路,可为至戒,覆车之轨,其迹不远。”覆车之轨,即翻车的辙迹。后以“覆车之轨”喻指失败的教训。亦作“覆车之辙”。《晋书.忠义传》:“今公克平祸乱,安国定家,故复因前倾

  • 冀北空

    同“冀北群空”。宋苏轼《和刘道原见寄》:“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冀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