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蝶梦庄

    同“蝶化庄生”。清 王庆澜《绣带儿.题钱庚堂香奁诗词稿》套曲:“高歌醉眠酒瓮旁,鹿迷蕉,蝶梦庄,糊涂帐。”

  • 马上琵琶

    晋石崇《王明君词序》:“昔公主(王昭君)嫁乌孙(蒙古族的一支),(上)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汉代元帝时,汉蒙和亲,入宫待选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出嫁匈奴。临行时,元帝令在马上弹琵琶为乐,以解路途

  • 父母国

    源见“父母之邦”。又《孟子.万章下》:“〔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因以指故乡、祖国。唐阎朝隐《奉和呈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见“父母之邦”。《孟子·万

  • 肘胁之患

    同“肘腋之患”。清昭梿《啸亭杂录.王文端》:“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吾见上时必当极力言之,以除肘胁之患。”见“肘腋之患”。【词语肘胁之患】  成语:肘胁之患汉语大词典:肘胁之患

  • 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博:大。 仁人的话,它的利益真大啊。语出《左传.昭公三年》:“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四:“公(指董文用)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仁

  • 麋鹿游姑苏

    《史记.淮南王传》:“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西

  • 退食自公

    公:公门。 从公家吃饱饭回来。 意谓办完公事回家。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 ㄨㄟ ㄧˊ wēi yí )委蛇。”晋.葛洪《抱朴子.汉过》:“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若夙兴夜寐,退

  • 知其一不知其二

    《诗经.小稚.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国策.赵策三》:“楼缓曰:‘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指对事物只有偏面

  • 彩云易散琉璃脆

    见〔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搭上千里长棚,大摆筵席,也终有酒阑人散的时候。 明清熟语。比喻好景不常,人总要离散。语出《金瓶梅》八〇回:“俺妈说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得这样贞节!自古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红楼梦》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