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葛巾漉酒

葛巾漉酒

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晋.陶潜性嗜酒,他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照样戴上。后因用为嗜饮爱酒,真率超脱的典故。

唐.李白《戏赠郑溧阳》诗:“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七《春晚书怀》:“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典源】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郡将常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洒,漉毕,还复著之。”《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亦载。

【今译】晋代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隐居田园,性喜饮酒。有时郡将去访问他,正赶上陶家酒酿熟,陶潜即摘下头上葛巾滤酒,滤毕,仍旧戴在头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爱酒,嗜酒,性情率真。

【典形】 东篱漉酒、 葛巾湿、 接䍠漉酒、巾漉、巾漉酒、酒巾、酒漉征君、漉巾、 漉酒巾、 漉酒纱帽、 漉䍠、 倾巾漉、纱巾酒、陶公漉酒巾、漉酒陶巾、陶潜巾、脱巾漉酒、渊明漉酒巾、柴桑漉酒巾、漉渊明酒、漉酒纶巾、蒸酒沾巾、陶家白纶、自漉疏巾、葛巾漉、浇酒巾。

【示例】

〔东篱漉酒〕 清·吴伟业《题寒香劲节图》:“东篱漉酒泛芳樽,处士传家湛母恩。”

〔葛巾湿〕 宋·陆游《草堂》:“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

〔接䍠漉酒〕 清·吴伟业《题归元恭僧服小像》:“接䍠漉酒科头坐, 只作先生醉里看。”

〔巾漉〕 宋·陆游《立春前后连日风雨》:“手钞书半淡,巾漉酒微浑。”

〔巾漉酒〕 元·陈草庵《山坡羊》:“黄花恰正开时候,篱下自教巾漉酒。功,也罢乎,名,也罢乎。”

〔酒漉征君〕 清·归庄《张洮侯招饮》:“径开高士蓬犹蔓,酒漉征君菊有花。”

〔漉巾〕 宋·康与之《望江南·九日雨》:“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买蓑衣,都道不如归。”

〔漉酒巾〕 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

〔漉酒纱帽〕 元·邵亨贞 《兰陵王》:“何时弭棹苏台侧? 共漉酒纱帽,放歌瑶瑟。”

〔漉䍠〕 金·元好问《赠湛澄之》之二:“儿女团��庞行婆, 漉䍠活计苦无多。”

〔倾巾漉〕 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纱巾酒〕 元·耶律楚材《和黄华老人》:“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陶公漉酒巾〕 唐· 刘禹锡 《柳絮》:“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漉酒陶巾〕 元· 白朴《朝中措》:“任是和羹傅鼎,争如漉酒陶巾。”

〔陶潜巾〕 清·黄景仁《山店独饮》:“他年倘有步兵辙,此地曾漉陶潜巾。”

〔脱巾漉酒〕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渊明漉酒巾〕 宋·曾巩《游天章寺》:“最宜灵运登山屐,不负渊明漉酒巾。”


猜你喜欢

  • 当世冠

    当代之第一人。汉代刘歆《孟母赞》:“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偏正 指当代的第一人。汉·刘歆《孟母赞》:“子遂成德,为~。”△褒义。多用于赞誉方面。【词语当世冠】   汉语大词典:当世冠

  • 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见〔敷粉太白,施朱太赤〕。【词语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成语: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 羊胃羊头

    《后汉书.刘玄传》:“其所受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袴、檐榆(chān yú,短衣,非正朝服)、诸于(妇女的外衣),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

  • 儿童问归期

    源见“竹马交迎”。表现人们对良吏的爱戴之情。宋 危西麓《风流子.郭县尹美任》词:“看父老袅花,苦遮去辙,儿童骑竹,争问归期。”

  • 击碎珊瑚

    源见“石崇斗奢”。形容豪奢癫狂。《儿女英雄传》三八回:“驮来薏苡冤难雪,击碎珊瑚酒未寒。”【词语击碎珊瑚】   汉语大词典:击碎珊瑚

  • 嫠纬之忧

    同“嫠妇之忧”。宋朱熹《与赵帅书》之一:“不审囊封入告,当复以何为先?区区愿窃闻之,以宽嫠纬之忧。”见“嫠不恤纬”。宋·文天祥《癸亥上皇帝书》:“臣何敢追尤往事,上渎圣聪,独方来计,则~,不能忘情焉。

  • 庄周胡蝶

    源见“庄周梦蝶”。指梦中的庄周与蝴蝶。宋陆游《冬夜》诗:“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胡蝶两俱空。”

  • 称薪而爨,数米而炊

    《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治大也。”薪即柴火,爨是烧火煮饭。称柴草数米煮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原比喻过分计算细小的事情,不从大处着眼。后也形容生活贫困或吝啬。亦作“数

  • 惊精香

    参见:却死香

  • 山雉迎

    源见“鲁恭驯雉”。称美地方官有德政。唐杜甫《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诗:“山雉迎舟楫,江花报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