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荆轲歌易水

荆轲歌易水

指荆轲(Kē科)在易水(今河北省西部,水源出易县境)边慷慨高歌。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之气概;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荆轲(?——前227年),字公叔,战国末卫国(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人。喜读书击剑。秦于公元前209年灭卫,荆轲逃亡到燕(Yān烟)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经田光推荐,受燕国太子姬丹重托,怀拚命之心,赴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刺杀秦王政(即秦始皇)。临行,燕国太子姬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去送他。到易水边上,祭路神,然后上路,高渐离用竹尺敲打弦乐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音调,人们都流泪哭泣。又一边前进一边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都怒目圆睁,头发直立冲顶帽子。于是荆轲上车离去,终于连头也不回往前走。此典又作“气成虹蜺”、“咏易水”、“贯日”、“寒水之悲”、“壮士不还”、“燕丹客”、“义贯白日”、“长虹贯日”、“日贯虹”、“白虹贯日”、“寒风易水”、“易水萧萧”、“气贯虹”、“燕荆歌易水”、“易水寒”、“精贯白虹”、“送客白衣冠”。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例传·荆轲》2534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本是丧服,燕太子姬丹知道荆轲一去难返,所以象丧那样送他,也含激励意)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古人出行祭祀路神),取道,高渐离击筑(如琴,用竹尺敲打之弦乐器),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纸,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即西乐所用C、D、E、F、G、A、B七调,此相当于F调,音调苍凉,适于悲歌)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象声词、风声、草木摇晃声)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相当于A调,此调音调高亢,其声激昂慷慨)忼(通“慷”),士皆瞋(chēn抻)目(睁大眼睛),发尽上指冠(发直立,冲顶帽子,夸张说法)。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例句】:

三国魏·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晋·陆机《七徵》:“奏商荆之高叹,咏易水之清角。” 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阴图食昴,潜谋贯日。” 北周·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 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岂非侍郎忠节盖世,义贯白日,垂名竹帛,为一代宗臣。” 唐·李白《拟恨赋》:“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 唐·沈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宋·杨亿《涅》之二:“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宋·乐雷发《谒李梅亭》:“力拔鲸牙气贯虹,玉堂归只守贫穷。” 宋·汪元量《读文山诗稿》:“燕荆歌易水,苏李泣河梁。” 清·王崇简《新秋感兴》:“西风欲诉明妃怨,千载空歌易水寒。” 清·沈磬《陈靖献公祠》:“精贯白虹随落日,魂归丹陛起悲风。” 清·李载《遥赠阎古古先辈》:“笑我从军红抹额,怜君送客白衣冠。”


【典源】 《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zhi)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亦载。《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注引《列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相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汉书·邹阳传》应劭注:“燕太子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

【今译】 战国时侠士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怀必死之心,赴秦刺杀秦王政。临行,太子丹及知道此事的宾客,都穿戴白衣冠至易水边送别,祖饯后,即将出发。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随之而歌,唱的是变徵的音调,人们都垂泪哭泣。荆轲又歌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又唱为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都瞪起眼来,头发向上直竖。于是荆轲登车而去,始终未回头。荆轲行后,太子丹观看天象,见白虹横贯日中,不通彻,叹息说:“我的事不能成功了。”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 或用以描写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

【典形】 白虹贯日、长虹贯日、贯日、寒风易水、寒水之悲、精贯白虹、气成虹蜺、气贯虹、日贯虹、送客白衣冠、燕丹客、燕荆歌易水、义贯白日、易水寒、易水萧萧、咏易水、壮士不还、寒水送荆轲、发怒穿冠、壮气惊寒水、衣冠此日霜、无气成长虹、贯日长虹、壮士悲歌、白袷易水、长号易水、易水歌、易水别、吐长虹、发冲冠、易水之风、怒发燕路、长虹日中贯。

【示例】

〔白虹贯日〕 唐·沈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长虹贯日〕 唐·李白 《拟恨赋》:“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

〔贯日〕 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阴图食昴,潜谋贯日。”

〔寒风易水〕 宋·杨亿《泪》之二:“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寒水之悲〕 北周·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

〔精贯白虹〕 清·沈磬《陈靖献公祠》:“精贯白虹随落日,魂归丹陛起悲风。”

〔气成虹蜺〕 三国·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气贯虹〕 宋·乐雷发 《谒李梅亭》:“力拔鲸牙气贯虹,玉堂归只守贫穷。”

〔日贯虹〕 唐·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

〔送客白衣冠〕 清·李载《遥赠阎古古先辈》:“笑我从军红抹额,怜君送客白衣冠。”

〔燕丹客〕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燕荆歌易水〕 宋·汪元量《读文山诗稿》:“燕荆歌易水,苏李泣河梁。”

〔义贯白日〕 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岂非侍郎忠节盖世,义贯白日,垂名竹帛,为一代宗臣。”

〔易水寒〕 清·王崇简 《新秋感兴》:“西风欲诉明妃怨,千载空歌易水寒。”

〔易水萧萧〕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咏易水〕 晋·陆机《七徵》:“奏商荆之高叹,咏易水之清角。”

〔壮士不还〕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指荆轲(Kē科)在易水(今河北省西部,水源出易县境)边慷慨高歌。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之气概;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荆轲(?——前227年),字公叔,战国末卫国(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人。喜读书击剑。秦于公元前209年灭卫,荆轲逃亡到燕(Yān烟)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经田光推荐,受燕国太子姬丹重托,怀拚命之心,赴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刺杀秦王政(即秦始皇)。临行,燕国太子姬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去送他。到易水边上,祭路神,然后上路,高渐离用竹尺敲打弦乐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音调,人们都流泪哭泣。又一边前进一边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都怒目圆睁,头发直立冲顶帽子。于是荆轲上车离去,终于连头也不回往前走。此典又作“气成虹蜺”、“咏易水”、“贯日”、“寒水之悲”、“壮士不还”、“燕丹客”、“义贯白日”、“长虹贯日”、“日贯虹”、“白虹贯日”、“寒风易水”、“易水萧萧”、“气贯虹”、“燕荆歌易水”、“易水寒”、“精贯白虹”、“送客白衣冠”。

【出典】:

史记》卷86《刺客例传·荆轲》2534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本是丧服,燕太子姬丹知道荆轲一去难返,所以象丧那样送他,也含激励意)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古人出行祭祀路神),取道,高渐离击筑(如琴,用竹尺敲打之弦乐器),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纸,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即西乐所用C、D、E、F、G、A、B七调,此相当于F调,音调苍凉,适于悲歌)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象声词、风声、草木摇晃声)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相当于A调,此调音调高亢,其声激昂慷慨)忼(通“慷”),士皆瞋(chēn抻)目(睁大眼睛),发尽上指冠(发直立,冲顶帽子,夸张说法)。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例句】:

三国魏·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晋·陆机《七徵》:“奏商荆之高叹,咏易水之清角。” 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阴图食昴,潜谋贯日。” 北周·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 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岂非侍郎忠节盖世,义贯白日,垂名竹帛,为一代宗臣。” 唐·李白《拟恨赋》:“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 唐·沈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宋·杨亿《涅》之二:“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宋·乐雷发《谒李梅亭》:“力拔鲸牙气贯虹,玉堂归只守贫穷。” 宋·汪元量《读文山诗稿》:“燕荆歌易水,苏李泣河梁。” 清·王崇简《新秋感兴》:“西风欲诉明妃怨,千载空歌易水寒。” 清·沈磬《陈靖献公祠》:“精贯白虹随落日,魂归丹陛起悲风。” 清·李载《遥赠阎古古先辈》:“笑我从军红抹额,怜君送客白衣冠。”


猜你喜欢

  • 朝天髻

    五代时后蜀流行的一种女子发式。《宋史.五行志三》:“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竟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词语朝天髻】   汉语大词典:朝天髻

  • 麻姑搔痒

    传说蔡经见麻姑鸟爪,默念可用来搔背痒,而遭鞭打。《神仙传.麻姑》:“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爬背当佳。王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

  • 柯亭椽

    同“柯亭笛”。宋黄庭坚《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韵》:“中郎解赏柯亭椽,玉局归时君为传。”

  • 颜氏之子

    《周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周易.系辞下》有“颜氏之子”之语。后常用以比喻有才德之人。唐.杜甫《酿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诗:“神仙中人不易得,颜

  • 箝口结舌

    沉默不敢讲话。箝,同“钳”,夹住,引申为紧闭。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此智士所以箝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括囊:束紧袋口,比喻慎密,不轻易说话。见《周易.坤卦》。共默:拱手默不作声。晋代陆机《

  • 童子何知

    谓人年幼不懂事。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五代.南唐.阙名《对嫂疾得药判》:“至诚攸感,异兆旋臻,岂童子

  • 鸿逵

    源见“鸿渐”。又《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朱熹本义:“胡氏、程氏皆云陆当作逵,谓云路也。今以韵读之,良是。”后遂以“鸿逵”称贤达君子的高超举止。明 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

  • 玉树歌残

    源见“玉树后庭花”。谓亡国。唐许浑《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 塞泥丸

    同“塞丸泥”。明阮大铖《燕子笺.守溃》:“百二雄关,临风一剑寒。老当益壮,只手塞泥丸。”

  • 不系之舟

    《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不系之舟”、“虚舟”,都是比喻人生漂泊,行止无定。后因用为生活漂泊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憩黄秀才书堂》:“吾生如虚舟,万里常泛泛。”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