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竖子居肓

竖子居肓

源见“病入膏肓”。指病情险恶。宋陆游《病中作》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 (晋景公) 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今译】 春秋时,晋景公患病,求医于秦桓公。秦桓公派医缓前去治病。在医缓未到前,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良医,我怕他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好了,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缓来后,果然认为病已无法救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病情危重,不可医救; 也以“二竖”等借指疾病。

【典形】 二竖、膏肓之疾,疾竖、晋竖、竖子、竖子居肓、疾号竖子、二竖子。

【示例】

〔二竖〕 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倏忽人世,俄然今古,崇发两星,医惊二竖。”

〔膏肓之疾〕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膏肓之疾不救,衰亡之国不理。”

〔疾竖〕 宋·陆游《草亭独坐》:“睡蛇死后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

〔晋竖〕 唐·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

〔竖子〕 宋·陆游《小疾偶书》:“竖子何劳一除扫,区区犹欲恃膏肓。”

〔竖子居肓〕 宋·陆游《病中作》:“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


猜你喜欢

  • 信口开合

    将口任意开合。比喻不加思索,随便乱说。亦作“信口开喝”。又因合、河音近,又通作“信口开河”。元代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元代张养浩《新水令.辞官曲》:“非是俺全身远害,

  • 两叶蔽目,不见泰山

    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首阳饥

    同“首阳饿”。唐刘叉《勿执古寄韩潮州》诗:“武王亦至明,宁哀首阳饥……请君勿执古,执古徒自隳。”

  • 子敬遗琴

    同“子敬琴亡”。唐戴叔伦《吊畅当》诗:“徒闻子敬遗琴在,不见相如驷马归。”

  • 穿鼻

    牛鼻穿绳,比喻自己无所主张,听人摆布。《南史.张宏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词语穿鼻】   汉语大词典:穿鼻

  • 犊角茧

    《后汉书.赵憙传》:“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更始笑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李贤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因以“犊角茧”喻指弱小。宋苏轼《再用数珠韵赠憙长老》:“耆年日凋丧,但有犊

  • 帱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后因以“帱载”指天地之德。清林则徐《念奏巡阅澳门情形折》:“臣等沿途察看,不但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即夷人亦皆叠背摩肩,奔趋恐后,恬熙景象

  • 分椹

    《东观汉记》卷十六“蔡顺”:“蔡顺字君仲,汝南人,至孝。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此事又载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周磐传》附

  • 匕鬯

    《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祠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南

  • 牛迹

    《淮南子.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东汉.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蹄迹中,言其小也。”牛迹,牛蹄印迹。牛蹄印迹中只能储存极少量的雨水,故若养鱼是不可能的。唐.李群玉《规公业在净名得甚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