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荣知辱
《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或作恒)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璞。”
这七句话的意思是:认识了荣耀,却坚守卑辱,宁愿处于卑下的地位。处于卑下地位,常德才能充裕具备。常德充裕具备了,于是才能返璞归真达到至性。后因用为明白利害荣辱,以求澹泊超脱之语典。
元.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却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或作恒)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璞。”
这七句话的意思是:认识了荣耀,却坚守卑辱,宁愿处于卑下的地位。处于卑下地位,常德才能充裕具备。常德充裕具备了,于是才能返璞归真达到至性。后因用为明白利害荣辱,以求澹泊超脱之语典。
元.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却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战国齐处士)尝恶田单,曰:‘安平君(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
同“愚公移山”。宋陆游《病足久败游山之兴》诗:“东姥自无缘见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源见“沆瀣一气”。谓彼此契合,意气相投。郑观应《〈盛世危言〉序》:“约以有过相规,有善相辅,沆 瀣诚相得也。”【词语沆瀣】 汉语大词典:沆瀣
同“画衣冠”。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画衣不犯,载酒无冤。”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一.有虞氏》:“是故画衣异服,而奸不犯其醇。”【词语画衣】 汉语大词典:画衣
同“刘弘一纸书”。唐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诗:“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弘书。”
同“班荆”。清徐旭旦《梁州序.赠别宋之归里》套曲:“晚云初霁,离樽初启,与你班荆坐地。”
源见“流民图”。指反映民间疾苦的人。蒋同超《秣陵冬夜与袁龙友联句三十八韵》:“哀哀此江南,江流有余恨。世无郑监门,绘此新图本。”
《三国志.陆凯传》载:三国 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后用为怀恋故土的典故。明何景明《送卫进士推武昌》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典
《南史.后妃上.武穆裴皇后传》:“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南朝齐武帝时,每晨以景阳楼钟声为宫中号令,闻之则起,梳妆打扮。后遂用为咏宫女之典。唐.
表示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 慨叹青春易逝,人生短促。语出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陈锡炎《壮心未与年俱老》(《长江日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