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矍铄翁

矍铄翁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时年六十二,(光武)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矍铄,老年精神健旺。后以“矍铄翁”称精神健旺的老人。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诗:“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典源】《东观汉记·马援》:“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 (字文渊) 南征屡建功业,在刘尚征伐武陵五溪蛮夷失败后,他又主动请求带兵出征。当时他年已六十二岁,光武帝照顾他年老,没有允许。马援表示:“我仍能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骑在鞍上左右顾盼,显示自己仍可征战。光武帝笑着说:“这老翁真有精神啊!”于是派马援出征。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人老但壮心犹在,思建勋业。

【典形】 据鞍、矍铄、矍铄翁、马援据鞍、翁矍铄。

【示例】

〔据鞍〕 宋·陆游 《寄陶茂安监丞》:“永州太守鬓毛残,矍铄犹能起据鞍。”

〔矍铄〕 宋·刘筠《旧将》:“秋来从猎长杨榭,矍铄犹能一据鞍。”

〔矍铄翁〕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马援据鞍〕 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虽复廉颇强饭,马援据鞍,求欲报恩,何能为役?”

〔翁矍铄〕 清·黄景仁《贺新凉·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闻说东山丝竹尽,谁恸西州门路。翁矍铄,依然如故。”


【词语矍铄翁】   汉语词典:矍铄翁

猜你喜欢

  • 破柱惊雷

    源见“未惊雷破柱”。比喻使人震惊之事。宋黄庭坚《谢公择舅分赐茶》诗之二:“乞与降魔大圆镜,真成破柱作惊雷。”

  • 梦草

    源见“梦惠连”。谓创作有神来之笔。宋梅尧臣《留题希深美桧亭》诗:“栽萱北堂近,梦草故池连。”【词语梦草】   汉语大词典:梦草

  • 伏首帖耳

    见“俛首帖耳”条。见“垂首帖耳”。《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而泣。”【词语伏首帖耳】  成语:伏首帖耳

  • 希夷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或虚寂玄妙的境界。南朝 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唐钱起《奉和

  • 蛮触相争

    同“蛮触交争”。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顾答以蛮 触相争,天朝从不过问。”见“蛮争触斗”。章炳麟《致伯中书·九》:“而讨袁(世凯)者亦非其人,宜以~视之。”【词语蛮触相争】  成语:蛮触相争汉语

  • 酒囊饭袋

    比喻无所作为之人。宋陶岳《荆湘近事》: “马氏奢僭,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汉王充《论衡·别通》:“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于物。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

  • 随其流而扬其波

    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 于家决狱

    《汉书.于定国传》:“(于定国字曼倩)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吏、郡决曹。”“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汉时,于定国与其父皆为

  • 契阔

    307 ① 久别的情愫。《后汉书。范冉传》:“行路急猝,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前亭宿息,以叙分隔。”【词语契阔】   汉语大词典:契阔

  • 中流楫

    同“中流击楫”。明孙承宗《水龙吟》词:“念山河百二,玉镡罢手,都付与中流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