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人胜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人胜,是彩人(或金箔人)与花胜的合称。古代风俗,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像形首饰,或剪彩为花形首饰,戴在头上,既

  • 尺布斗粟

    粟(sù速):谷子。此典本指少量布和谷子。比喻汉文帝刘恒和弟弟刘长间利害冲突不能相容。后以此典形容兄弟间有利害冲突而不能忍让。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汉高祖十一年(前19

  • 春雨随车

    同“甘雨随车”。宋余靖《送凌屯田知和州》诗:“定知春雨随车到,且喜秋风破浪归。”

  • 延陵心

    同“延陵许剑”。清顾炎武《寄薛开封寀》诗:“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 置水之情

    《文选》卷五十九沈休文(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唐.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庞参,字仲达,拜汉阳太守。郡民任棠者,有奇节,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音xiè,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味辛辣)一本,水

  • 彬彬文质

    见“文质彬彬”。《群音类选· 〈绣襦记·催子赴试〉》:“知本末,重纲常,~好行藏。”【词语彬彬文质】  成语:彬彬文质汉语大词典:彬彬文质

  • 伏波薏苡

    源见“薏苡明珠”。指马援从南方带回而被人诬为珍珠的薏米。因马援受封为伏波将军,故称。清 黄鷟来《行路难》诗:“伏波薏苡生谗言,青蝇营营变白黑。”

  • 凌云阁

    同“凌烟阁”。唐顾况《萧郸草书歌》:“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词语凌云阁】   汉语大词典:凌云阁

  • 操戈逐儒生

    《列子.周穆王篇》:“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独与居七日,而积年之病,一期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曰:‘曩我忘也,荡荡

  • 折巾

    同“折角巾”。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攲落短毛霜。”【词语折巾】   汉语大词典: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