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略识之无

略识之无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时,就认得“之”、“无”两个字,百试不误。后遂称稍为认得几个字,读过几天书的人为“略识之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述宾 唐代诗人白居易尝自称,他生下六七月,就已默识“之”、“无”两个字。后因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9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原中性词,后多含贬义。用于文化程度。→学疏才浅 ↔学富五车 立地书橱两脚书橱 学究天人


【词语略识之无】  成语:略识之无汉语词典:略识之无

猜你喜欢

  • 春梦秋云

    唐白居易《花非花》词:“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后以“春梦秋云”言时间短暂,去后无踪。宋晏幾道《蝶恋花》词:“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 眼中钉,肉中刺

    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我们娘儿俩今儿一齐死给他看!替他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也作【心头刺,眼中疔】。(疔:dīng,一种恶性小疮。)《元曲选.

  • 成算

    已定的计划。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事迹。李世民见“济世安民”条。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世民在率兵征讨薛仁杲时,因对敌情的分析符合实际,采取的策略正确,取得了胜利。当诸将问他取胜的原因时,他在做了解释

  • 爱及屋乌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乌:乌鸦。推己之爱及屋上之乌。意为爱其人而及于与之有关的人或物。

  • 布衣蔬食

    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饭食。形容生活俭朴。王烈(约141-218年),字彦方,早年有盛名,通识治道。他办学校,救济灾民。他所居的地方民风淳厚,行人路不拾遗。诸侯都亲自前去拜访他,询问如何施政。他立志不仕,

  • 养音九皋

    源见“鹤鸣㈠”。比喻贤才隐居修德。南朝 宋王韶之《赠潘综吴逵举孝廉》诗:“育翮幽林,养音九皋。”述补 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比喻贤士隐居育德修业。语本《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宋

  • 入幕

    源见“入幕宾”。指入为幕僚。唐贾岛《送陈判官赴绥德》诗:“将军遥入幕,束带便离家。”【词语入幕】   汉语大词典:入幕

  • 罄竹难书

    罄,作动词,尽取之意。罄竹难书,形容劣迹之多,即使把所有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其罪恶。王莽末,隗嚣于甘肃通渭聚兵数千,自称上将军,起兵应汉反莽。他在讨伐王莽的檄文中说:“新都侯王莽,欺辱天地,违反

  • 柔水攻坚

    《老子.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句是说因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指承担国家的屈辱),是谓社稷主

  • 从心

    同“从心所欲”。唐戴孚《广异记.丁约》:“及从心之岁,毛发皆鹤。”宋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一表》:“实已年近从心,体素多病,自忝魁任,于今累年。”【词语从心】   汉语大词典: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