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谓点燃蜡烛,用以照明。烛光虽然微弱,但总比完全摸黑走路要好;人到暮年,虽然精力已衰,但坚持学一点总比根本不学要有收获。

后因以“炳烛”用为夜以继日、好学不倦的典故;以“炳烛之明”比喻老而勤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十九:“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偏正 指老而好学。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孰与昧行乎?”△褒义。多用于好学方面。


【词语炳烛之明】  成语:炳烛之明汉语词典:炳烛之明

猜你喜欢

  • 遗危

    源见“遗安”。谓给子孙以利禄,其结果是给他们危厄。元张翥《古促促辞》:“又如庞公携家隐鹿门,遗安遗危俱不论。贵而衣貂,不如贫而缊枲;离而食肉,不如聚而饮水。”【词语遗危】   汉语大词典:遗危

  • 鲜衣美食

    鲜艳的服饰,精美的食物。形容生活奢侈。出自五代时人苏逢吉的事迹。苏逢吉(?-9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为刘知远节度判官。刘知远建立汉国后,被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史载其生活十分

  • 耳顺之年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指到了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了。后以耳顺之年为六十岁的代称。

  • 惊雀无全目

    源见“飞箭无全目”。形容高超的射技。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一:“石梁有馀劲,惊雀无全目。”

  • 半面之交

    源见“半面不忘”。只见过一次面的交往。指相交不深。宋陈师道《代上郭漕启》:“顾无半面之交,空怀鄙意;复托二天之赐,敢后众人。”《封神演义》第六二回:“我与道友未有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见“半面之旧

  • 雨魂云梦

    源见“巫山云雨”。指男女情事。元 贾仲明《金安寿》一折:“争似俺花浓花浓柳重,更和这雨魂云梦。”【词语雨魂云梦】  成语:雨魂云梦汉语大词典:雨魂云梦

  • 葛亮贵和篇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附《诸葛氏集目录》:“《贵和》第十一。”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曾经撰写《贵和》篇。后因用为咏以和待人之典。唐.杜甫《赤宵行》诗:“老翁慎莫怪少年,葛亮贵和书有篇”。

  • 谢庭咏絮

    同“谢家咏雪”。柳亚子《山村道畔遇陈君葆》诗:“更喜谢庭才咏絮,老夫眼为凤鸾明。”

  • 獬豸

    源见“獬豸冠”。又《太平御览》卷八九〇引《论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皋繇治狱,有罪者令羊触之。皋繇敬羊,跪坐事之。”指传说中一种能以其独角辨别邪正的神羊。表示人君刑罚得中。北周庾信《燕射

  • 翟公书门

    源见“门可罗雀”。谓感慨世态炎凉。清沈守正《与柴延喜书》:“世道日凉,交情不古……五交三异,未尽其变,翟公书门,翻为常矣。”偏正 贵贱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的交情和品德。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下封翟公为